许安拓:“一带一路”对汉代丝路的传承与超越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今天承续历史、发扬光大的精髓。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今天承续历史、发扬光大的精髓。
汉代“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亚欧贸易的经济通道,承载着东西方各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文、习俗、民族、宗教等全方位的交流,为东西方文化互通、民族迁徙和人心融合搭建了一条文明友善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演讲中的精辟总结,“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才是我们今天承续历史、发扬光大的精髓。
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发展后劲不足、逆全球化重新抬头、宗教冲突与恐怖主义盛行,人类再次被命运抛到和平发展还是冲突对抗的“十字路口”;反观国内,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新常态下一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调整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双重压力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经过四年的发展尝试,至今取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沿线国家大批公路、铁路和港口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有了空前的发展;贸易顺畅不断提升,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其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为标志的资金融通网络也初具规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传承古丝路精神的核心就是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丝路的繁荣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恰恰点出了古丝路的精神核心——和平合作。而我们体现对汉丝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关键,就是提出了“一带一路”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协商原则,这也是获得世界各国一致共识的主要原因。
全球经济只有在和平协商、互利共赢、开放自由的大环境中,才能使全球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得以充分释放,才能发挥沿线各国的禀赋优势,实现产能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带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传承古丝路精神就是要将“一带一路”建成为以义为先,立足共赢、互学互鉴、共同繁荣之路。“一带一路”秉承了古丝路自由贸易精神,克服了现实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中的种种弊端,打破了WTO种种限制,去美元化、去霸权化,只要互利共赢,合作各方都可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任何合作方式,将以往基于世界分工的贸易模式转化为全球合作的经济共享模式。“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60多个国家,除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个别国家外,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位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足,信息产业发展落后。但沿线国家能源、矿产储备丰富,国内市场空间较大,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这种禀赋差异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以古丝路精神为指引,沿着汉代丝绸之路,又突破以往的丝路地域限制,通过公路、高速、航空、河流等运输体系交织而成的运输网络,形成新型、巨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涉及区域拓展至拉美及南太平洋。根据“一带一路”总规划,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相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合作重点,是对汉代丝绸之路贸易互通、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迁徙与融合的继承与深化。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点为基,连点成线,连线带面,不断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古丝路的兴衰史及其凝聚的精神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终极启示就是要将新丝路——“一带一路”建成一个开放包容,人心相通的和谐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计划,而是一项长远的使命,是需要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维护努力的方向。今天的中国决心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在古代“丝路精神”启迪和鼓舞下,共同打造人类和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本文来源爱思想网)
作者简介:
许安拓,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