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贸区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自去年4月挂牌以来,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呈现出企业主体加快聚集、便利措施成效初显、改革创新亮点频出、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的积极态势。截至2017年年底,四川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4家,占全省26.1%。在此前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张英表示,目前,四川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领跑中西部,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增量提速、量质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自去年4月挂牌以来,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呈现出企业主体加快聚集、便利措施成效初显、改革创新亮点频出、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的积极态势。截至2017年年底,四川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4家,占全省26.1%。在此前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张英表示,目前,四川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领跑中西部,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增量提速、量质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
打造沟通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从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国家推广的123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122项,省内出台500余条支持政策,自贸试验区建设呈现出企业主体加快聚集、便利措施成效初显、改革创新亮点频出、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的积极态势。”张英表示,四川自贸试验区正积极落实总体方案,强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和系统集成,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协同开放水平。
在成都高新区过去11年对欧合作的良好基础上,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成都高新区启动了中国—欧洲中心项目,目前有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50余家机构企业入驻,已成为对欧开放的重点载体。
中国—欧洲中心突出功能性带动,采用“6+N”功能布局,内设欧洲商品贸易展示交流中心、中欧技术交易中心、“一带一路”经济联络基地、欧洲及“一带一路”500强企业总部基地中心、欧盟成员经济发展促进机构办事中心和欧洲文化教育艺术博览中心6大功能区,以及欧洽会永久会场、剧院、音乐厅、国际酒店等综合配套服务区。打通“6+1”资源通道,即基于信息流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业,基于资金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业,基于人才流的人才服务和人力资源产业,基于技术流的技术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基于物资流的现代物流服务和物流产业,基于制度流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机制,以及协同基于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和国家级高速公路网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目前,四川已充分挖掘临空、临铁、临水等口岸潜力,打造联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多式联运国际开放物流体系。”张英说,成都已开通对欧直航航线6条,中欧班列(成都)已实现每周去程15班、回程13班的双向稳定运行。
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是国内自贸区中唯一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自贸片区,正在着力打造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青白江片区首创的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使得内外贸商品集拼集运,可以有效利用空箱和提升装载量,降低运行成本。2017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开行1012列,货值46.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6.5%、255.4%,重载率提升至70%,开行频率和开行量位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
不仅如此,四川还建立了重大外资项目引入的信息共享和问题共商机制,通过境内资本撬动外商投资,通过高水平“走出去”实现更好地“引进来”,为外商投资储备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举办外商投资及项目运行联席会议,完善制度建设。由商务厅牵头,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与在川外资企业面对面座谈,现场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接受企业发来的“点球”,为外资企业在川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探索发展路径发挥集聚效应
“接下来,我们要实施外资促进升级战略,进一步深化四川省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促进力度,改善外商投资营商环境,使全省利用外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张英表示,要发挥自贸试验区外资集聚效应,大力推动外资政策落地,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四川自贸试验区还将深入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建设以航空为特色、多式联运优势集成的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打造国际立体开放经济走廊,推进中欧陆空联运基地和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升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和体制优势,深入推进“3区+N园”协同改革;抓好中法、中德、中意、中国—欧洲中心等国别产业园区建设,深化西向开放,加大南向开放,积极打造国家西向南向开放战略中心;开展“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链动全球活动,对标先进开展经贸合作和制度对接,大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未来,自贸试验区将着力构建制度创新体系,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推动区域协同开放,强化运行机制保障,闯出一条内陆自贸试验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新路,努力走在新设自贸试验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