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贸区一年新增各类企业24843户 增速达54.95%
经济活力来自改革动力、开放红利和制度创新的激励。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与主阵地,365天,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区域(以下简称“成都自贸试验区”)这片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记录着怎样的探索与改变?
来源:四川新闻网 记者:温珙竹 孟浩 刘金陈
经济活力来自改革动力、开放红利和制度创新的激励。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与主阵地,365天,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区域(以下简称“成都自贸试验区”)这片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记录着怎样的探索与改变?
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大量企业及大规模资金正加速涌入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新增各类企业24843户,较挂牌前增长54.95%,新增注册资本3418.89亿元。作为“改革高地”,成都自贸试验区使企业运营成本更低、机会更多,而在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红利正加速释放。
市场主体加速聚集
区内企业累计达70052户
自贸试验区建设得如何,企业落户是最好的“投票器”。一年来,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得到逐步释放,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聚集,区内各类企业数量增幅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区内企业共计70052户。
记者从市工商局获悉,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新登记各类企业24843户,较挂牌前迅猛增长54.95%,比全市增幅(32.94%)高出22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3418.89亿元,注册资本总额较挂牌之前增长47.35%,远高于全市27.96%的平均增幅。
全球“吸金”效应凸显
新增外来投资达1475.25亿元
成都自贸试验区目前正向着“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奋力前行,通过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服务举措,加快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据介绍,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以后,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292户,企业户数较挂牌前增长44.44%,比全市平均增幅(15.39%)高出29个百分点。
一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入驻,外来投资者向成都自贸试验区内资企业注入注册资本为1475.25亿元,占新增注册资本总数(3386.71亿元)的43.56%。新增的市内投资者为12357(人/户),市外投资者为38986(人/户),市外投资者俨然已成为成都自贸试验区内资企业的主要投资群体。
新动能不断积蓄
新增第三产业企业占比90.82%
一年来,市工商局积极构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支持服务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完成了《六大新经济业态行业分类目录(试行)》,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监管制度、加快建设诚信体系,营造出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在成都自贸试验区厚植了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土壤。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反映在了具体的数字上。记者了解到,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新登记企业和累计企业数量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新登记第三产业企业22563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户数的90.82%;第三产业企业累计为64494户,占自贸试验区累计企业总数的92.06%。而从具体行业分布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是投资热点。
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高地’,只有通过完成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有地位、有价值。过去一年间,工商部门持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市工商局自贸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自贸试验区最重要的“用户”,企业选择自贸试验区,原因很简单:成本更低、机会更多。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改革使得企业申办营业执照充分享受了“人在家中坐、照从网上来”的政务服务新模式,“零见面、无纸化、无介质”使得企业创设进一步便利化,办理时限进一步缩短。截至2018年4月,申请人通过该系统办理设立登记业务485件。
从去年5月底青白江片区开始实施逐步发展到全区的企业住所申报登记制改革更是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安家”创业。申请人通过签订住所承诺书,无需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其他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材料,即可直接办理注册登记。这是成都工商服务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助推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又一务实举措。截至2018年3月末,成都自贸试验区四个落地区域内已有3783户企业通过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申领到了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