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民谈自贸区创新:下面埋怨不放权 上面又怕接不住
李善民称,自贸实验区经过近5年的探索期取得了一批改革的成果,但很多地方政府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正音,即“深层次改革推进的难度很大”,“最基层陷入了一个迷茫期”。
来源:陆家嘴沙龙
中国高校自贸区研究联盟2018年年会于4月2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出席并以“不忘初心,着力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为题进行演讲。
李善民称,自贸实验区经过近5年的探索期取得了一批改革的成果,但很多地方政府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正音,即“深层次改革推进的难度很大”,“最基层陷入了一个迷茫期”。
李善民认为,从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可以看到,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自贸区的全面发展。因此,自贸区的下一步发展就要坚持“制度创新”的初心。
他总结称,自贸实验区创新的亮点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可以从“放管扶”来看。
一是行政审批的改革卓有成效,包括流程优化、权利下放、减少审批。在事中事后的监管方面,通过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来加强监管。在政府行政服务能力方面,通过互联网+服务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在贸易效率提升和国际贸易新业务发展上面有明显的成效,像上海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很多地方现在都在做,效果明显。
在投资便利化方面,浅海片区率先启动市场准入清单,首先进行改革的试点。上海自贸示范区一直在引领全国,天津自贸区的融资租赁等非常有特色,浅海和厦门片区在法制治理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
“金融开放和法制化建设两个创新制度还没有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自贸实验区改革的痛点是改革都是在浅层次上的”。
在提到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的困惑时,李善民指出,我国自贸区在各自的总体方案中都列举了大量的改革任务,但是自贸区总体方案提供的制度创新总体框架和政策创新方向,以及政府创新的任务,具体实施方案还需要各个部门进行配合。
他以2015年人民银行出台的上海经改40条细则为例表示,第一个问题是“两头热中间冷”。通过对多个自贸片区的调研发现,各个片区的制度创新积极性很高,而中央政府层面对地方改革的决心也是相当大,尤其是中央顶层设计这一块的决心很大,在多个重要的场合均强调自贸实验区开放改革的重要性,而在省级政府层面,热情明显低于两头,各部委的整合比较缓慢,协调成本高。
省级层面政府不愿意全部授权,所以像西部某片区反映,争取到省里的31项管理权利是不足的,希望下放更多的管理权利,但是上面的层级说我放了权你能不能接得住?下面埋怨上面不放权。
国家发改委、卫计委到现在还没有放开权利,而且各个部门有自己的系统,各部门都没有一个愿意打开自己信息的系统,这样根据无法建立全面有效的信用监管体系。
第二个问题是“大门开小门不开”。首先服务投资限制了很多,投资行业的限制以服务业为主,金融的限制是最多的,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鼓励限制的较多,开放力度小,包括开放进程慢,外资金融机构受限,像上海的金融改革40条比较难落地,“其实我们希望最新出台的12条应该最早在自由贸易区进行实验”。另外文化、电信服务也有类似的情况。
其次,虽然开了,但是又设了一个玻璃门,有些逐渐放开的服务,尽管行业放开了,但是相关行业的投资细则并不能落实配套,“广东香港配套了相关的设施,但是如果香港律师真正到那里去任职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第三个是“鼓励改革,没有容错”。李善民表示,许多自贸区都在强调引进人才的重要性,地方政府也相当缺乏改革人才和专业人才。“现在地方政府是改革的前沿阵地,但缺乏高素质的政府人才储备,而又想从下而上进行突破性体制改革,这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走了那么多地方的调研,像上海,沿海一些地区的工作人员素质,市场化的意识明显是更强一些,但是现在政府部门的收入限制很多方面,所以大家也不愿意进去”。
此外,部分自贸区推出了容错机制,但容错机制并不合法,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因此也达不到尚方宝剑的效果。即使有了容错机制,但是传统地方政府仍然是按照地方的财政的体制层层发展,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官员还是保持“少犯错误”。
在谈到持续推进自贸实验区创新的突破点时,李善民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激励相容的治理机制。
“我们现在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逐步推进自贸区立法当中,世界高水平的自由港通常是基于自贸实验区的特殊地位制定专门的立法”。其次,完善和充分利用好负面清单制度。最后,自贸实验区可以给出正面清单,地方政府可以给予精准式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