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爆发,银行和金融科技巨头已有这些实际操作
经过数年的发酵,区块链技术集中涌现多个落地应用。相比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清算、跨境支付等方面上的研发应用;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等互金巨头结合各自金融生态特色和流量优势,开发企业安全服务、物流、溯源等场景方面的应用。
经过数年的发酵,区块链技术集中涌现多个落地应用。相比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清算、跨境支付等方面上的研发应用;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等互金巨头结合各自金融生态特色和流量优势,开发企业安全服务、物流、溯源等场景方面的应用。
“在数字时代,区块链是‘解决信任’最理想的技术方案。”蚂蚁金服副总裁、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负责人蒋国飞说,许多技术尤其是前沿技术,总是存在短期影响被高估、长期影响被低估的趋势,区块链同样如此,但它的未来可期,而建立行业监管规则、技术标准,组建银行业的区块链大联盟、以突破多链平台间的互通问题,或是当下的重要问题。
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爆发
从多家国有行、股份行近期陆续披露的年报看,“区块链”技术从数年前被众多银行金融机构竞相布局的金融新科技,正逐步从“概念式验证”阶段结出应用成果。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记账)、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金融的本质——信用问题,因此,已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尝试区块链技术特性,用于数字货币、资产托管交易、股权交易、金融审计、跨境金融、电子票据、清算、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中,尤其是后面几项应用场景,已经在数家银行取得实际应用成果,以突破此前金融交易中信用校验复杂、成本高、流程长、数据传输误差等问题。
2017年12月,依托业内首个基于区块链的同业清算开放式的平台,招商银行完成了全球首笔区块链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截至目前,招行已实现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三大场景。
两家积极布局区块链的国有行则将技术应用延伸至国际贸易、零售业务获客和供应链金融。2017年,在国内银行业中,农业银行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商供应链金融领域,上线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产品“e链贷”;中国银行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钱包,明晰公益账款流向,用于精准扶贫。
区块链在金融行业应用中,比如供应链金融、资产交易场景中,产品、服务、风控能力、技术能力至关重要,而这些领域是传统银行机构的强项,相比之下,一些互联网金融巨头因为有着庞大的C端用户,在个人应用场景中推广区块链技术成了优势。
支付宝公益善款明细“入链”
记者了解到,京东金融已在数字票据和ABS云服务等场景切入区块链技术,提升场景参与者的信任基础和风控水平;腾讯云于2017年11月发布区块链TBaaS联盟链平台,主要提供并增强权限管理、安全控制、隐私保护、监督/监管等相关服务。
相比其它互金巨头在区块链上的布局,蚂蚁金服区块链场景瞄准“生产级的联盟链”,涉及互助保险、邮箱存证、医疗、物流,并已有多个成熟应用。
“蚂蚁区块链的落地应用尝试是一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探路过程。”蒋国飞告诉记者,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一般先经过“概念式验证”,再做“生产级应用”,所谓“概念式验证”,它指的是做一个DEMO,就看看效果怎么样,不太关心处理能力差等问题;另一个是“生产级应用”,它指的是类似支付宝这样流量很大的应用,需要很高的技术手段、并且保障能服务全年稳定可用。
开行业之先的蚂蚁金服公益区块链溯源,最初就是一个概念式验证,“相当于一个DEMO,跑通了一个小公益项目,发现可行,捐款到哪个环节了,用来做什么了,给谁用了,都能看到。”蒋国飞介绍,现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全面引入了区块链技术,接下来再尝试生产级落地应用,先是互助保险,然后是食品安全溯源、房屋租赁溯源。
盯上区块链,商业银行盘活应收账
先试后行的方式,在商业银行的区块链应用项目同样适用。早在2016年,浙商银行就推出业内首个移动数字汇票平台,在此基础上,2017年下半年,浙商银行开发上线了一款自主设计研发的应收款链平台。
“运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等特性,有效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确认、快速流转等问题,更安全高效。”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来看,去中心化实现了企业的唯一签名,在区块链上密钥一经生成后不能更改,银行等任何第三方均无法篡改应收款交易信息,最大程度保证应收款信息安全;分布式账本技术记录应收款信息,改变传统应收款依赖于纸质或电子数据,从技术上排除了数据被篡改、被伪造的各种可能;此外,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可保证应收款各类交易根据智能合约规则自动、无条件履约。
电池明星企业浙江超威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威”)使用了浙商银行的“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方案,在具体操作中,超威向上游供应商签发并承兑应收款,用以采购原材料,同时以超威为核心设立涌金票据池,入池的商票、电子票据可生成额度向浙商银行申请应收款保兑;上游供应商在收到经浙商银行的保兑的应收款后,可将应收款质押入池或转让给浙商银行,提前获得融资,这样一来,上下游优质企业的商业信用价值被充分挖掘,盘活应收账款,减少资金占压,降低融资成本,从而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良好的供应链生态圈。
区块链1.5时代
在业界看来,应用场景由单一的加密数字货币到涵盖数字票据、跨境支付结算、供应链、版权保护和互助保险等多元化场景,意味着区块链从1.0到2.0时代。不过,尽管已经有诸多区块链应用成果,但正如市场人士认为,“现在处于区块链1.5时代”。
“现阶段国内外基于联盟链的区块链项目已有不少,但主要集中于银行非核心业务应用,多数还处在概念证明阶段。”由京东金融研究院和工信部下属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共同撰写的《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中指出,以银团贷款业务为例,因依其赖人工操作,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能简化银团贷款的流程,但是目前,尽管大型国际全球银行已经试水相关应用但仍处于初级几段,国内商业银行更加没做这方面的尝试。
一个重要的受限原因,白皮书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生态系统,“银行需要接受对手方的评估系统,金融机构与贷款人同意将财物信息储存于分布式账本中,尽职调查与担保文件模版需要一致互认。”
“区块链技术是基于整个金融领域的分布式记账,它才有价值和意义。部分金融机构只是这个生态的个体,它需要足够大、足够多的生态支撑。”链一资本创始人、区块链项目投资人纪宏强分析,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例,它的出现和颠覆,是依靠基础设备、网络通信、移动支付体系、移动场景应用等庞大生态系统搭建起来的,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成气候。
除虚拟货币外,目前还没有看到大规模商业应用落地,比如分布式账本中的信息保护问题,多链平台间的互通问题,在百级到千级节点广域网部署中的性能等问题。“更大的挑战则在技术之外,即让多方达成共识。”蒋国飞认为,“要解决信任和利益协同的问题,首先要这些参与者参与进来,现实中很多应用场景延迟或者减慢都是因为这个阻碍。”
区块链“施压”银行业?业内看法也分化
以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跨境交易上的应用为例,它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窗口期,但对金融机构的运营和收益的作用,可能却是双刃剑式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显著降低银行跨境交易的时间和成本,但同时也会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如跨境交易手续费和佣金造成下行压力。”穆迪投资者公司发布4月16日报告分析,具体来看,当前,银行在跨境交易中能够收取可观的交易费用和佣金,而且交易准确汇率由银行决定,但区块链提供近乎瞬时交易的机会,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将优化网络内的外汇交易和流动性,随着国内和国际付款流程的简化,再加上银行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银行收取的额外费用的范围将会减少。
“区块链技术能让跨境交易更快、更便宜。”穆迪公司驻伦敦懂事总经理Colin Ellis说,但效率提升而带来的成本降低,也会减少银行此前因信用壁垒而多征收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
因此,这就不难理解,记者了解到,一些被称为“加密货币国家”的瑞士,还有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等过,银行35%以上的收入来自跨境交易的费用和佣金,将在区块链技术的崛起和大发展中,将必然受到显著的双刃剑式的冲击。
从记者与国内银行业人士接触后获得的反馈来看,当前区块链节约基础设备的效用还并不明显,它降低的更多是多方合作的整体成本,尤其是信任成本和交易成本,而这种成本的降低,往往需要增加IT成本为代价。也因此,区块链技术还主要集中于银行非核心业务应用,银行业人士也并不担心区块链会“颠覆”金融业。
而且对于市场上高呼的公有链“去中心化”、“去信用”的巨大价值,银行人士更倾向于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现状,都决定着传统金融机构在现阶段具备着极高的信用,而公有链的去信用、去中心更适合于缺少这种先天信用的第三方来取信于用户,而且这种信任是以牺牲效率、增加大量冗余等为代价的,目前来看金融机构暂不需要这种应用方式。
从2009年出现比特币、2015年诞生智能合约方面的以太链、再到2017年出现的区块链2.0级应用EOS,区块链出现的“平台级”应用的孵化速度明显在加快,除了资本加速入场之外,区块链行业本身等等也在不断变化,加速完善生态重构。
区块链金融在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资产托管、贸易融资、权交易收割、银团贷款等场景上的应用,尽管目前还有待规模化和成熟,但是不难想见,未来一旦进入实际应用中,必然也将带来坏与好的影响。相比国内,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金融业在区块链的应用上走得相对更远,它们的经验,会给国内的金融业带来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