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航:现金贷方死 金融科技方生
对“现金贷”的监管政策在上周五晚来临,比市场预期得更快、更严。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络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
作者:郭宇航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导 读
对“现金贷”的监管政策在上周五晚来临,比市场预期得更快、更严。12月1日晚,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络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
“新政核心要旨是明确放贷业务的牌照化管理。”星合资本董事长郭宇航在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提供的独家解读文章中表示。根据《通知》要求,“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逐步压缩存量业务,限期完成整改。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郭宇航认为,对于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很难定义。比如,个人怎做才叫做放贷业务,向多少人借贷才算经营放贷业务,目前很难界定。
对于“现金贷”业务,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在12月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给出了定义,现金贷是指无交易场景依托,无指定资金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的小额资金出借业务,特征是金额小、期限短、利率高、无抵押。
郭宇航认为,基于场景的贷款将成为监管鼓励的方向。但是,这个目的如何实现,仍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他指出,对于市场来说,“场景”更像伪概念。即使是在线消费场景,场景也完全可能被滥用。从技术上看,有场景的借贷和无场景的借贷只有一线之隔,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环境下,有场景并不必然能降低风险。
《通知》从牌照管理、利率、助贷和资金来源等多个层面严控网贷风险,业内多数人较为悲观,但郭宇航仍对金融科技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中国的监管部门虽然追求稳定,但也会兼顾发展,两者不会偏废,两者往往是螺旋上升,具有一定节奏和周期。中国的金融进步从来就不是政策驱动,而是市场驱动,政策边界越清晰,金融进步的方向越明确。
稳定是新政的出发点
新政的态度非常明确,对于诸多底线可谓严防死守,其核心要旨是明确放贷业务的牌照化管理。
例如,新政中明确表示,“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对于无资质组织不得经营放贷业务很好理解,但是对于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则很难定义。比如,个人怎做才叫做放贷业务,向多少人借贷才算经营放贷业务,目前很难界定。
现金贷平台很多都采取“超级借款人”模式(实际控制人用个人名义对外放款,实际资金来自机构),随着在线模式的合规化监管,多余出来的资金、人员很容易涌入线下民间借贷市场。这一点,就不是现金贷新政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现金贷新政不是万能钥匙,只是强化和细化此前发布的政策,而无法填补法律空白。目前对于机构放贷的管理已经相当健全,对于个人放贷的管理却相对模糊。早在2007年,央行就表示《放贷人条例》正在研讨中,转眼十年,该条例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
实际上,这正体现监管层基于风险可控的考虑。目前数万家金融机构已经让监管层疲于应对,如果借贷市场再向个人开放,可能会立即涌入上亿名合法的个人放款人。比起银行,这些放贷人可能更加熟悉借款人,对信贷风险的评估也可能比银行更准确,且资金成本未必会比银行更高,这就会对银行造成巨大冲击。
比起在线面向全国的现金贷,线下民间借贷受制于地理,无论在贷款规模还是借款人数上均难比拟。新政以此切断现金贷风险的传染性,即使线下出现了年化1000%甚至2000%的极端案例,也完全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新政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
理解监管的逻辑,才能理解监管的目的。历次互金新政之所以让从业人员感到失望,是因为从业人员一厢情愿地以为,监管是为了促发展。但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监管一直在改革、发展和稳定间寻求平衡,脱离了稳定的发展,无论对于监管还是从业者都是不利的。
场景借贷仍待规范
在新政中,“场景”是一个重要词汇。新政对于现金贷的定义,首当其冲就是“无场景”,后续规定中,首先也就是“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言下之意,基于场景的贷款将成为监管鼓励的方向。但是,这个目的如何实现,仍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于市场来说,“场景”更像伪概念。很多线下的消费分期,不少业务员会和消费者串通,先申请手机分期,拿到价值3000元的手机后,直接将手机还给商家,消费者得到1000元现金,手机只是套现的道具而已。
即使是在线消费场景,场景也完全可能被滥用。同样还是分期买手机,消费者拿到手机后直接在闲鱼或者跳蚤市场上卖掉,还是很容易曲线得到无场景的现金。
现在很火的汽车金融业务,很多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场景。不少借款人将汽车伪装成场景,在获得现金贷款后,再一车多卖或多次抵押,最终将简单的双方借贷关系变成复杂的多角债。所以现在汽车金融业务可谓黑白混杂,几波黑社会成员带刀去抢一辆车的情况并不少见。
同样,银行从业人员和借款人以场景的名义借贷也很常见,因为银行业务员对场景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用户的还款能力。当钱打到借款人账户上后,临时发生用途变化的情况也比比皆是,银行也难以杜绝。事实上,现在一些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已经被监管层评定为“处于失控的边缘”。
而且从技术上看,有场景的借贷和无场景的借贷只有一线之隔,即使这条线也非常模糊。没底线、没约束的羊毛党群体已经崛起,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环境下,有场景并不必然能降低风险。
尽管如此,场景确实会起到提升借贷门槛、压缩借贷总额的作用,最终事实上降低风险资产总额。从这个角度看,场景化是不完美但有效的风险阻断方案。
理解监管,相信未来
和很多同行及律师交流后,我发现很多人对于新政都略感悲观。但我对于金融科技的未来还是谨慎乐观。
首先,中国的监管部门虽然追求稳定,但也会兼顾发展,两者不会偏废,两者往往是螺旋上升,具有一定节奏和周期。
例如从2012年到2015年是监管鼓励创新阶段,而2016年到2018年则明显处于严监管周期。至于接下来是否会再进入鼓励创新周期,我还是充满信心。
比如,新政中就承认了现金贷的正面作用,即“满足部分群体正常消费信贷需求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新政中还提出“谨慎使用‘数据驱动’的风控模型”,而不是单纯否定。可以看出,即使处于严监管周期,监管层仍在辩证地接受新生事物。
当然,每次严格监管的背后,既有金融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突发性事件触发。例如,2011年,因为支付环境的恶劣、洗钱和非法交易的盛行,倒逼了监管发布了第三方支付牌照。2015年股市暴跌引发的对股票配资的一刀切。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发生后,p2p监管细则因此额外增加了限制性条款。2017年9月,ICO乱象导致的比特币交易所在中国被关闭,世界比特币交易重心也由此转移。本轮互金企业上市引发的风潮,使得现金贷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所以,金融科技从业者不能抱有幻想,期待黑天鹅事件不发生。而是应该认清形势,遵守规律,丰收季就要做好过冬准备。
其次,中国的金融进步从来就不是政策驱动,而是市场驱动,政策边界越清晰,金融进步的方向越明确。
本轮现金贷兴起,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2016年8月的网贷新政发布,正是因为网贷新政给大额、长期的模式判了死刑,所以小额、分散才成了全行业转型的方向。当时网贷新政发布后也是士气低迷,但实践证明,网贷新政并没有将网贷行业逼死,反而倒逼行业完成了从互联网金融向金融科技的转型。
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了鼓励“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本就是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而不是向监管等、靠、要。监管明晰边界,市场勇往直前,只有监管和行业实现良好互动,商业及政治可持续才会成为可能。
其实,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全世界金融监管的共性难题,作为金融科技创业者,必须尊重这样的监管规律,主动调整,顺势而为,和监管公同探索金融科技的监管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