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和趋势
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特征与局限,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未来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一、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特征与局限
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时期:
1、前CIPS的混合模式时期
在2015年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运作之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 清算行模式。境外人民币清算行通过人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大额支付系统(HVPS)与境内行传递清算信息,并通过其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与境内行进行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由于除中银香港外其他境外清算行未与CNAPS链接,所以仍需通过中银香港接入CNAPS系统。中国近几年在香港以外多个金融中心指定清算中心行是在缺乏跨境清算系统条件下的过渡性选择。
- 代理行模式。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可在境内代理行开立清算账户,通过SWIFT系统跨境传递信息,境外参加行经由境内代理行通过CNAPS完成最终清算结算。代理行模式相对普遍。
这种模式的特征及弊端。首先,境内和跨境支付清算都由央行系统集中整合,缺少统一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第二,特别是代理行模式支付经由复杂的路径及程序,银行需维持多个境外代理账户。第三,境外清算行模式虽相对优化,提高了资金效率,降低了风险,但清算中心可能流动性短缺,中心之间运营时间不同,境内外系统间缺乏通用标准及资金控制,无法进行净额结算,资金效率仍较低。并且各家行为争夺清算行地位不得不升级系统,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心。进而言授权特定银行为清算行也导致了市场垄断问题,使清算业务风险高度集中,不为监管者赞同。
2、从混合模式向以CIPS为核心系统的过渡时期
1)CIPS系统的建设
中国选择了美国的Fedwire与CHIPS作为参照,于2012年开始建立CIPS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主渠道。2015年CIPS(1期)正式运行。该系统启用后CNAPS主要从事境内清算,境外清算结算由CIPS完成。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可作为CIPS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境外银行可作为间接参与者。截至2017年底CIPS直接参与者31家,间接参与者677家,已覆盖了87个国家和地区。并且CIPS已涉入证券跨境交易的资金清算,上海清算所和中央结算公司已成为CIPS直接参与者。
2)CIPS系统的特征、优势和弊端
(1)特征
不同于由央行拥有和运作的CNAPS,CIPS是企业拥有和运作的经营性机构,受央行监管。这和美国的Fedwire与CHIPS关系类似。CIPS直接成员限于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CHIPS直接成员也限于境内美资和外资银行。
CIPS与CNAPS相互独立,境内机构可作为这两个系统的直接参与者,而境外机构将不再与CNAPS直连,只作为CIPS间接参与者。这和美国的Fedwire与CHIPS关系类似。
两个系统间通过账户紧密联系,由CNAPS为CIPS 提供最终清算结算,CIPS在CNAPS的大额支付系统开立清算账户,账户资金属CIPS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向其CIPS账户注入清算资金,并在日内调增和调减资金,管理其CIPS账户流动性,确保账户余额充足,日末余额归零。CHIPS也通过Fedwire在成员账户间贷/借记完成最终结算,CHIPS成员需通过Fedwire账户向CHIPS账户注入和增减资金,作当日支付指令结算,日末资金转回Fedwire,账户余额归零。
(2)优势
CIPS克服了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诸多问题,它允许境内外银行参与,将跨境清算整合,为参与者提供一点接入和集中清算,并提供直接接入CNAPS的权限,缩短和简化了支付路径,比传统模式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外资银行可通过其在中国境内的机构直接接入CIPS,为其全球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改变了过去所有人民币跨境资金都须通过人行指定的中资银行在境外清算。
CIPS采用国际通用的ISO20022标准,发送的信息可同时用中英文,便于跨境业务直通式STP处理,其STP处理率已达90%左右,接近CHIPS的94%。CIPS上线至今连续稳定运行,系统可用率100%。2017年CIPS处理业务笔数与金额较2016年分别增长了99%和234%。目前各直接参与者已将绝大部分,有些则已将全部跨境业务迁至CIPS。
(3)弊端
清算结算模式。CIPS和CNAPS大额系统目前都采用实时总额RTGS方式完成清算结算,对成员流动性占用和成本都很高。而CHIPS则是采取实时净额RTNS方式,通过对支付指令连续撮合、轧差,在参与者余额账户上用借记/贷记方式达到日内实时终结结算,只对日内未能完成结算的指令在日末通过多边轧差对净额头寸终结结算。这种方式大幅降低了流动性占用,其清算资金效率乘数(清算额/清算资金比)最高可达600。
清算资金支持。CIPS和CNAPS均暂不对成员提供日内透支,成员需通过银行间或回购市场融资。而CHIPS的清算模式虽大幅降低了流动性及日内透支需求,但Fedwire仍为成员提供透支额度,CHIPS也允许成员间互相提供信用额度。
二、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未来发展
CIPS发展迅速但尚不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目前它与原有模式并存,形成了新局面。
从美元跨境清算看,CHIPS出现后美元境外清算行的角色迅速消失,CHIPS在全球美元跨境清算中长期维持95%的市场份额。关于人民币跨境清算是否必要且可能达到CHIPS水平,未来的跨境支付清算大格局将会怎样,可做以下分析。
1、近中期多种清算模式并存的状态仍有合理性并会延续
首先,与美元相比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资本项目未开放,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展开,这注定了境内外人民币之间互通性较差。其次,美元是先实现了国际化而后才产生境外美元市场,相应地它是先建立了完整的境内跨境清算系统CHIPS并与各系统连接,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境外中心如香港等作补充;人民币则是在尚未完全国际化之前就开始离岸化,并且其离岸系统借助了香港这个市场,在正规跨境清算系统建立之前已开始运作,并成为主要清算渠道。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虽快,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特殊模式会延续,从而现有的跨境清算模式并存的状态也仍有其合理性并会延续。相比之下代理行模式由于银行普遍缩减代理行关系及业务,其作为跨境清算的渠道会更快减少;而清算行由于其特殊优越性而会相对稳定。
2、长期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会走向大一统
2018年即将启用的CIPS(2期)在以下方面对未来的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较大影响。
其一,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参与者数量。最为关键的是它可能远程接受境外直接参与者,允许境外行成为一级清算行。这一功能将是跨境本币清算的一大改进,领先于包括美元、欧元在内的主要清算系统。
其二,采用更为复杂的算法,在现有RTGS基础上,进一步参照CHIPS引入实时净额清算方式RTNS,在维持实时结算的同时大幅减少流动性占用。
其三,延长运营时间到接近每天24小时,彻底消除时区差别。
其四,扩展与人民币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链接,提高人民币债券跨境交易的效率,扩展境外人民币资产系列。
其五,使用SWIFT网络及报文服务,将SWIFT全球用户社群接入CIPS,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便利性。
随着CIPS(2期)启用并逐渐成熟,人民币境内市场可实现24小时跨境服务,将能更有效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全球各时区人民币清算中心间能够无缝完成人民币交易,CIPS也将逐渐取代其他渠道,成为跨境银行间清算的主导甚至唯一系统。
就外汇交易相关的人民币清算看,人民币迟早会成为CLS合格货币,这将更彻底消除清算风险,进一步提升跨境清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