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点燃自贸区建设新引擎
据了解,西案高新区肩负着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历史使命,按照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要求,高新区培育了一批“有特色、重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案例。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在西安高新区顺利揭牌。西安高新区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功能区所在地,同时承担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国家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的重任,三个“国字号”重任,对高新区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更是动力和目标。高新区在解放思想、探索“三区”叠加的过程中,必将为陕西、西北乃至全国提供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新样本、深化改革尝试的新典范。
据了解,西案高新区肩负着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历史使命,按照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要求,高新区培育了一批“有特色、重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案例。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17个中,高新区创新案例入选5个,占到了全省创新案例的30%。数据背后,彰显了高新区的硬实力,是高新区创新有为、开放包容、务实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凸显创新之都战略地位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挂牌是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也是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作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功能区,高新区按照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要求,集成创新了一批营商环境服务提升的创新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地税融合”、“54证合一”办理模式;在全国首推周末不休假 “5+2”延时服务工作模式,构建了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并发布“最多跑一次清单”465项,在全省首推政务服务“容缺办理”,涵盖贸促、人才、社保、工商、税务、勘测等6个部门共20项业务,为群众、企业办理事项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这一系列服务模式的创新成为高新区推进“行政效能革命”的亮点,赢得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热情点赞。
与此同时,高新区大力推进“5882”战略,实施三次创业,设立每年20亿元的三次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千亿级产业培育、高端要素聚集、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和最优质的服务。从整体上提升了高新区的营商环境,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使高新区成为西部投资热土。
据统计,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9日,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716家,其中新增企业7609家(外资企业90家),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445.60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0086.91万美元,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121家,11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累计注册成立了205家独立法人或分支机构,以上各项指标位居陕西自贸试验区3大片区9个功能区前列。在自贸试验区效应的推动下,2017年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072亿元,占全省76.43%,全市81.43%,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枢纽。
刷新贸易通关效率
构建对外开放中心枢纽
西安高新区对标国际自由贸易区通关标准,联合西安海关充分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了一系列通关便利化创新,推进消费品口岸监管全程无纸化,对区内企业实现365×24小时通关服务,不断刷新西安关区贸易通关速度,提升通关效率。西安关区第一票“无纸化”、第一票“通关一体化”、第一票“区港联动”、第一票“区区联动”、第一票“跨关区流转”均在西安高新综保区试点。
2017年8月,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将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全部纳入加工贸易保税监管范围。简化海关审批程序,将企业研发的集成电路货品通关时间从将近三个工作日压缩到不到三小时,通关效率提升95%。在该试点模式下,企业可通过自行运输方式在保税状态下直接将货物流转至国内下游企业封装后出口,使得试点企业生产运营更为灵活,延长了国内产业链,降低了企业科创成本,提升了科技创新企业在全球协同开发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陕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上千年前,作为陕西对外开放的平台,高新区搭乘自贸试验区的便车,成功开展艺术品区外保税展示业务,形成有利于文化艺术产品国际化交流的安全、高效、低成本运作的通道,推动着陕西自贸试验区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型业态在陕西创新发展。
创新科技金融体系
支撑硬科技形成西安新优势
作为西安金融“金三角”核心区,高新区打出产业+金融+科技的“组合拳”。手持科技金融这把利器,高新区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迈出打造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实步伐。2017年,高新区启动“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确定了“一带两港一基地”的金融产业战略布局和打造千亿级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围绕战略布局,高新区深入推动科技金融、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环境营造及金融产业发展,建立了在数据共享、信用查询和信用应用等方面全国领先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并基于平台信用数据,高新区与深交所信息公司、陕股交中心共同搭建了“陕西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网上路演平台”,面向全国3200家机构,8000多投资人实现了“7+24”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平台,与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合作推出了“园信通”等信用金融服务产品。
同时,高新区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了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鼓励试点银行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和银行信贷相结合的创新型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各试点银行为高新区内24家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贷款总额累计3.16亿元,投资总额2.21亿元。支持延长石油获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支持迈科集团通过海外协议付款业务,支持招商银行在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次应用区块链技术为区内企业叙做美元跨境支付业务。
把握人才集聚优势
形成“一带一路”双创加速器
人才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西安是我国人才集聚高地,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如何利用这一天然优势,是高新区实现“双自联动”、“三区叠加”的关键。为此,西安高新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三个国字号”工程以及“创新创业”等国家战略,认真落实西安出台的一系列户籍、人才和创新创业新政,突出政府服务功能,大力实施《特殊人才跨越计划若干政策》,并建设丝路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对接资本、信息、市场,按照“1233”战略定位、实现3大功能,实现成果大转化、人才大创业、产业大发展。
“1233”战略定位,就是以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以“海纳百川”、“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建成1个中西部最大的科技人才大市场;为大学生及各类科技人才创业就业提供2个保障;建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集聚以及人力资源配套服务平台3个平台;建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科技人才就业创业3个基地。实现3大功能:一是国内外一流人力资源机构聚集;二是各类人才活动密集开展;三是实现各类人才大量聚集,最终成为服务大西安、辐射中西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创新创业的加速器,为高新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夯实军民融合基础
筑牢追赶超越强力支撑
依托西安优势资源,高新区将军民融合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支撑,聚集了一批国防系统骨干单位,形成了涉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军工板块。同时大量民营企业主动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领域,涌现出以无人机、高端探测、大数据、新材料、民用卫星等为代表的前景广阔的高技术项目。
2017年2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线上系统正式上线。通过整合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及十二大军工集团的创新资源,重点围绕解密国防专利技术成果,依托平台为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信息交流桥梁,促进军工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三个层面推动专利技术的军民深度融合,构建军民融合特色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生态。
同年6月,知识产权云服务大数据中心功能正式开发完成。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专利局、省国防科工办、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现有资源,以整合和集成军民融合领域专利技术成果数据库为基础,面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为中心,构建以云服务为特征的多平台融合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实现“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此外,高新区还建成了知识产权运营线下服务体系,培育了以技术经理人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产权服务组织,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专利技术成果提供项目孵化和技术转移服务。整合了国内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资源,制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准则和规范,建立标准、客观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价体系和知识产权运营和转化模式的评估体系。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整合的上万台套检验、检测设备及几百家实验室资源,吸纳专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国防专利信息检索、国防专利解密、专利信息分析、专利预警、专利导航及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等特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