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贸区给“淘药”留条通道?
随着互联网消费的兴起,海淘已成为部分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一种方式。但在海淘一族中,有一批却是满腹辛酸的特殊海淘者,他们多数是肿瘤患者,海淘药品是他们获得一线生机的希望所在。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国外医药销售环境的不了解,不但可能买到假药,在用药时也平添了不少风险。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李芹
随着互联网消费的兴起,海淘已成为部分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一种方式。但在海淘一族中,有一批却是满腹辛酸的特殊海淘者,他们多数是肿瘤患者,海淘药品是他们获得一线生机的希望所在。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国外医药销售环境的不了解,不但可能买到假药,在用药时也平添了不少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蒋健与李国华两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批特殊群体,他们对此提出建议:在多地自贸区试点合规进口药品保税销售与使用。
病患无奈海外“淘药”
“作为白血病靶向药的‘格列卫’,其原研药价格为23500元人民币一盒,一盒只够吃一个月,而印度的低价仿制药只需几千元,团购还能更便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蒋健说,中国的病患走上海外“淘药”之路,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用不起”,“格列卫”就是证明之一。其次是“有药用”,“有药用”是指在合法处方内合规用药,比如疗效确定、但尚未完成国内药品上市审批的丙肝新药索非布韦和9价HPV加卫苗等,其中犹以非口服给药药品(肌肉、静脉等方式给药)的问题最为严重,患者往往无法在国内现行处方制度下得到该药品的有效治疗和预防。
“淘药”之路隐患重重
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表示,我国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对部分境外进口特效抗肿瘤药物需求十分迫切。
蒋健认为,海外“淘药”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病患维持了自身的生命权,但是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每个国家对药品的审批、监管也不尽相同。因此,踏上“淘药”之路的病患很可能因为对目标国家医疗销售环境的不了解,而大费周折买到假药。
李国华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和出入境便利化,让未经批准的境外药物非法流入也变得更加隐秘与便利,而对患者来说,假药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不仅如此,还有用药安全的问题,在国内看病,都有医生通过处方来告知用药数量与流程,但海淘药品,这方面几乎是空白。”蒋健表示,与其如此,有没有可能在上海、天津、湖北等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先行试点进口药品保税销售,给国内的癌症等重症患者提供一条合规的“淘药”通道。
在自贸区分步试点探索
李国华的想法与蒋健的建议不谋而合,在他看来,具体可分几步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自贸区内暂停我国对于境外药物进口的相关法律、法规适用,允许在特定条件下进口并使用境外已上市抗肿瘤靶向药物,药物进口采用正面清单式管理,并结合专家意见适时调整清单目录。
其次,将有关境外抗肿瘤药物进口的审批权限由国家下放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幅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恶性肿瘤生存预期。
此外,通过落实部门严格监管职责、积极探索本地医疗服务和药物研发创新等措施,为全国探索医疗服务和药品使用新模式。
蒋健则提出,根据国内的药品研发现状、患者治疗和疾控需求,由卫计部门会同外贸部门,首先制定自贸区内不可跨境保税零售药品的名录(负面清单)。同时先期应从疗效确切,且国内外售价价差巨大的药品,以及诸如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易瑞沙(吉非替尼)等具有族群针对性的药品开始试点。
对于一些涉及医生处方的进口药,蒋健建议可考虑允许医疗集团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服务于药品跨境保税零售的医疗机构,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在自贸区内试点设立药品跨境通监管仓库与专业物流配送体系,确保药品流通在专业合规和可控的体系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