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是重庆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支柱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这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构建国际合作和发展新平台的一项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这一试点改革进程中,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伴随区内特殊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的全面铺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问题更是重庆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来源:中国网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教师 郭亮 胡尊爽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这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构建国际合作和发展新平台的一项重大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这一试点改革进程中,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伴随区内特殊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的全面铺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问题更是重庆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势在必行
自贸区强调货物的自由流动,其中涉外贴牌加工、平行进口、临时过境等贸易行为和其独特的“境内关外”监管模式都给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重庆自贸区涵盖江北、渝北、沙坪坝等行政区划,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分属科委(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文化委(版权局)、农委、质监局等10余个行政部门。这种“分散管理”模式存在行政管理职权交叉、执法力量分散低效、企业创新和维权成本过高等棘手问题,已不能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因此有必要破解自贸区知识产权监管体制困局,提升重庆自贸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有利于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从各国实践看,对各类知识产权实行综合管理符合客观规律和国际通行做法。全世界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196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法国、德国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专利、商标“二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称为工业产权局或专利商标局。加拿大、英国、韩国、新加坡、我国香港等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合一”管理体制。当前,我市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保护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需求明显增加,实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有利于资源自由流动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争取国内外舆论对重庆打造内陆开放发展环境的充分信任。
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有利于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集聚。自贸区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制度供给先行者,其对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具有强烈需求。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和保护创新的重要因素,正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自贸区市场配置、流转全球资源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实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不仅能够掌握统一的尺度和标准,高效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而且可以有效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供给,更有效促进各类资源向创新者集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有利于提髙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绩效。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重庆自贸区现行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分散、方式粗放,这与总书记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目标相去甚远。实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有利于构建起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切实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重庆自贸区实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有经验可循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是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制度设计。近年来,各地开始进行专利、版权、商标 “二合一”或“三合一”模式改革,前者如苏州,后者如长沙、深圳。上海、福建自贸区也相继推行“三合一”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专门下设了知识产权局,履行自贸区内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和综合执法,并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等12项具体措施。上海自贸区实施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后,全区有效专利突破6.9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4件。国内首支知识产权投贷联动基金首期规模达1.315亿元,国内第一单知识产权运营险成功签单,目前已有263家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超过9亿元的银行融资。
福建自贸区不仅建立“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模式,而且还开展“存证云”服务有效衔接公力保护与私力救济、以“互联网+知识产权”方式创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出台“全覆盖”扶持奖励政策服务企业走出去、建立快维中心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人才引进形成两岸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等诸多工作,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
上述地方的探索为我国全面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提供了有益范本。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正式拉开了地方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的序幕。根据该方案规定,国家层面拟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若干个创新成果多、经济转型步伐快、发挥知识产权引领作用和推动供需结构升级成效显著的地方,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目前,这一改革在陕西、四川等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改革是推进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的有力武器
日前,国务院已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 “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这为重庆自贸区下一步破解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改革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事实上,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绝非简单的行政机构合并或公共政策的再选择,更涉及到法治框架下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
首先,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规范体系。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这就涉及诸多体制机制层面的核心问题,需要从全市统筹的角度加以解决。应在制定重庆自贸区管理条例和修订《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时,抓紧研究相关知识产权政策,发布知识产权管理权责清单,明确知识产权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公共服务等权责边界。完善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以降低和防范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风险。建立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制度和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指导市场主体综合运用专利、商标和版权组合策略,全方位、立体化地保护产品、技术、工业设计等知识产权。
其次,构建集约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按照“放管服”要求,借鉴上海、福建等地自贸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成立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部门,履行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重大涉外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进口产品知识产权纠纷和滥用行为的调查处理等职责。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立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队伍,统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加大与自贸区内海关、边防、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知识产权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自贸区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优化自贸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再次,构建新时代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科技、产业、贸易、海关等“孤立”信息的共享和对接,从技术层面缩短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进程,放大改革效益。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和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自贸区,使之成为服务重庆、辐射西南的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探索建立自由流转的西南知识产权金融市场和转让、许可、交易平台,助推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最后,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随着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定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重庆自贸区要在统一行政执法的基础上,形成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研究设立自贸区法院或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探索知识产权“类案智审平台”建设,提高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便利性和有效性。设立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建设自贸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机构,为自贸区企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救济手段。推动行业组织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依法依规调查和监测成员单位知识产权被侵权状况,协调对外知识产权诉讼。
总之,重庆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重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实现从“部门行政”到“公共治理”转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意义深远,必将为重庆自贸区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