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辽宁)自贸区交出满意答卷
截至2018年1月31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共新增注册企业23520家,注册资本3398亿元。
来源:国际在线
截至2018年1月31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共新增注册企业23520家,注册资本3398亿元。自去年4月10日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同时挂牌以来,通过着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辽宁省商务厅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国家要求复制推广的上海等自贸试验区109项经验,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已经落地99项,落地率90.8%;国家总体方案123项试点任务,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已经落地或正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已达101项,占比82.1%。首批经第三方评估的29个改革创新案例已经形成并上报商务部,其中13个案例属于全国首创。
大胆探索有序实施
沈阳、大连、营口三市围绕中国(辽宁)自贸区总体方案,先后制定了片区实施方案并获得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复。各片区还制定、发布、实施了3年滚动工作计划、产业规划、政策清单、招商引资政策等系列文件。沈阳片区先后两批发布了200条政策清单和“3+1”产业政策;大连片区在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基础上,在国资国企借力自贸试验区平台改革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营口片区推进区港联动,抓规划,抓机制,抓创新,取得初步成效。
记者从辽宁商务厅了解到,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的功能各有侧重: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循环经济、航运服务等产业,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形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沈阳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营口片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商、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构建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抓住重点不断突破
按照总体方案要求,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着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在简政放权方面,各片区建立了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度。省编办、省自贸办正在加速推进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工作。在投资领域方面,实施2017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现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制管理,实行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的新模式,推进实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对标国家标准,加快推进二期、三期建设,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在金融创新领域,推进沈阳“金融岛”建设,加速推进实施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开放与合作等改革措施。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着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推进企业报告公示和社会参与社会监管等。
突出特色创新实践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引导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先试先行。在推动自贸试验区和省内重点园区协同发展方面,研究制定协同发展指导意见,首批确定18个重点产业园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有针对性地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进行对接交流,截至2017年底,已有3912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企业入驻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在扩大面向东北亚的开放方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营口港海铁联运和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不断完善。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1123列,货运量91279标箱;80余家东北亚地区外资企业入驻自贸试验区,合同外资额2.6亿美元。(付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