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融资趋势:融资更难、融资更贵!
春节前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样调查了7家中小企业,反映存在以上诸多现实难题。虽然从银行融资是成本最低的,不过这对于多数小微企业来说都是“水中花”。融资难,依然是他们时下的发展瓶颈。
作者:叶麦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银行“嫌贫爱富”,小贷成本畸高,贷款难、融资难成套在小微企业头上的“紧箍咒”。
春节前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样调查了7家中小企业,反映存在以上诸多现实难题。虽然从银行融资是成本最低的,不过这对于多数小微企业来说都是“水中花”。融资难,依然是他们时下的发展瓶颈。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首先不是贷款成本,而是根本没有款可贷,基本所有的机构都需要抵押物,而小微企业恰恰缺乏的就是优质的抵押物。” 东莞一家小微企业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今年2月初,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下称“指数”)调查报告公布,更加详尽地说明了时下中小企的中国社会融资环境。
哪些企业能获得低成本资金
前述公布的指数显示,中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60%,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为6.6%,承兑汇票平均融资成本为5.19%,企业发债平均融资成本为6.68%,融资性信托平均融资成本为9.25%,融资租赁平均融资成本为10.7%,保理平均融资成本为12.1%,小贷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为21.9%,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均融资成本为21.0%,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平均融资成本为7.24%。
从中国社会融资不同方式占比权重来看,目前在企业社会融资中银行贷款占比为54.84%,承兑汇票占比为11.26%,企业发债占比为16.5%,融资性信托占比为7.66%,融资租赁占比为3.95%,保理占比为0.44%,小贷公司占比为0.87%,互联网金融(网贷)占比为1.10%,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占比为3.39%。
负责前述“指数”调查的中国著名经济学者高连奎直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等问题不容忽视。未来,国家层面应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在减税已没有太大空间的情况下,应重点考虑降低融资成本。“根据2017年9月公布的中国社会融资规模报告显示,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余额为171.23万亿元,再加上不纳入统计的社会融资,中国企业融资总规模保守估计也在200万亿元左右。如果融资利率降低一个点就可以为企业减负2万亿元,效果将非常明显。”
民间借贷市场虽然能够更快地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其风险较高。目前,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首要渠道。
高连奎分析称,中小企业缺少抵押资产、盈利水平较差,因此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相比之下,安全性高、盈利水平较好的央企、上市公司则成为银行追捧的对象,甚至出现“排队”争相为其提供贷款的局面。
广东佛山的一家知名企业主曾楠(化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企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作为实业企业,感受明显的是,我的企业在当地比较有名,也是世界某知名饮料塑料瓶的指定供应商,财务报表一直都非常稳健,是本地的纳税大户,因此银行对于我们一直给予了积极的支持。2016年,当时市场利率较低,部分相熟的银行就建议我在这个时候扩大产能。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值得一搏,于是2016年中准备扩厂增产。结果五六家银行闻风而至,纷纷表示要给我们贷款。经过再三思量,我进行了贷款招标,最后选中了当地一家农商行。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贷款利率低,还有这家农商行的贷款期相对宽裕。”
银行的收纳意愿与“苦衷”
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一直存在。东莞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两年前,他也曾尝试过民间借贷,当时的成本在18%左右,对于刚刚创业的企业来说,所承担的压力相当巨大。“那时候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项目申请了专利,并取得了专利号,我认为这项专利产品市场前途较好,于是带着专利去找本地银行借钱,当时银行的借款利率在8%——10%左右,而且没有手续费之类的额外费用,对于我们这种小微企业来说十分理想。”
但是由于没有固定资产做抵押,前述企业主跑了多家银行尝试,但都无功而返。最后不得已,他向本地一家小贷公司贷了20万元。
“小贷企业不但利息高,而且贷款周期短,当时表示最长只能贷3个月,且还要一次性给8000块的手续费,后来在一位亲戚的担保下,勉强延长到6个月。”
庆幸的是,东莞这家企业的专利产品上市之后不久,很快被市场接受,公司半年左右就把钱连本带利还上了。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现在已经打开了局面,年销售额在近千万元,银行也逐步接受了公司,公司也可以获得一些较低利息的贷款。
而更多情况下是小微企业根本融不到资金。另一家东莞的小微企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首先不是贷款成本,而是是否能够融到钱的问题。基本所有的机构都需要抵押物,而小微企业恰恰缺乏的就是优质的抵押物。
对于银行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一家农商行科技支行的行长也坦言,在多数情况下,银行更多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不能全怪银行,银行首先要对自己的资产负责,小微企业由于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市场危机或者经营者不善决策,随时都有可能关门大吉,这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资产负担。”
此外,前述农商行行长还表示,服务一个大企业和一个中小企业银行所要的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不相上下,这也造成目前银行“嫌贫爱富”的现状。
不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
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创新二部高级主管鲍杰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银行此前传统的“资金流”单一评价模式,不利于优秀科创企业获得金融资源。不少高科技企业在初创期,存在资金流不足的情况,如果仅用单一的标准,对于银行和企业可能造成“双输”局面,不仅让银行错失优质的客户,而且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没有较低成本的资金,也有可能造成发展缓慢。
目前,建行已经引进了“技术流”这一评价标准则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技术流包括企业所获得专利等等指标,将“技术流”和“资金流”结合起来从更科学合理的角度对科技型企业进行综合评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已经有近2000户科技企业受惠于建行“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获得科技金融信用融资。以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不到3年,2017年上半年销售收入有300万元左右,利润亏损,但按照“技术流”标准来看,其每年都有技术产出,体现为源源不断的“技术流”。“虽然目前暂时亏损,但我行仍然向该企业投放了134万元纯信用的‘技术流’配套融资。” 鲍杰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