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闽两地自贸区因地制宜探索改革
经过国务院三轮批复,目前我国已有1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1+3+7”的“雁阵”格局。在华东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逐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来源:华交会(ID:chinaecf)
经过国务院三轮批复,目前我国已有1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1+3+7”的“雁阵”格局。在华东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逐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不少创新做法还成为向全国推广的典范。那么,沪、闽两地自贸试验区是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创新成果最大化的呢?
上海:发挥国际大都市作用勇当排头兵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上海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施了诸多创新之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下一步将对标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国际高水准做法,利用自身包括区位优势在内的综合优势,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国家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区别在于自贸港建设将对标更高的标准、推动更新的试点、实现更大的开放。目前,中国内地多地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动自贸港的开展工作,上海再次站在了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位置。商务部不久前表示,建设上海自由贸易港区的研究已经启动。
上海的建设方案提到,自贸港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监管制度,根据国家授权实行集约管理体制,探索实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早在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就提出,在上海的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有消息还称,上海将考虑香港、新加坡及迪拜等做法,实行“一线放宽、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境内关外概念。
此外,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将根据国家授权实行集约管理体制,在口岸风险有效防控的前提下,依托信息化监管手段,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简化一线申报手续。探索实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他山之石
从全球范围来看,设立自贸港需具备良好的综合条件,在后续的政策管理上尤其考验执政者的管理水平。对于上海而言,要借鉴的几个海外大城市在自贸港建设方面都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来看距离最近的香港。香港土地资源不足,但商品贸易总值在全球排名第七,凸显在国际贸易中的中心地位。香港的独特优势是全面零关税及贸易不设限制;便利及低成本的通关制度;给予外资完善的保障、不实行外汇管制及金融市场高度开放。而稳健开放的制度,一直是香港能够吸引外资进驻的主要优势。
与香港相近,新加坡对大部分货物实行零关税。在进出口管制上,新加坡只对少数产品实行规管,但商品进出新加坡的行政程序及审批手续仍较香港为多。新加坡的优势在于良好及完善的信息科技配套,为贸易商提供了便利,同时达到完善的监管。可以说,新加坡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其成为东南亚航运中心的一个成功因素,这一发展模式亦已成为其他经济体的参考案例。
在迪拜,阿联酋40多个自由区中的大半都位于这里。近年来,迪拜跃升成为波斯湾地区的商业中心,吸引多家跨国大型企业迁入区域总部,这与其自由区政策息息相关。对比国内政策,自由区对外资给予全面开放的待遇,并豁免多项税收。同时,每个自由区各有独立的自由区管理局,负责执行区内的法律及规管。管理局亦会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办理登记、批准等行政手续。
总体而言,香港、新加坡及迪拜各以不同政策及措施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并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自贸港。香港实行自由开放的监管制度;新加坡利用科技创新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迪拜以财政优惠及行政支持吸引外资,这些对我国发展自贸港都具有示范作用。
上海将会建设什么样的自贸港?谜底尚待揭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贸港必将成为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上海也将以“国际范”给全国其他城市做出榜样。
福建:发挥对台优势推动两岸经贸发展
鲜明的“海峡”特色是福建推动自贸区的突出优势。福建自贸区诞生于2014年12月12日,着重发挥沿海近台优势,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三年多来,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红利的释放,福建自贸区对接台湾的效果已然显现,正在成为一个推动两岸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
闽台产业合作深入推进
闽台产业合作在福建自贸区深入推进。全年区内新增台资企业数、合同台资分别占全省同期45.6%、70.2%。实施台湾商品最便捷通关模式,大批台湾商品从福建口岸入境,走向全国市场。8个两岸“三创”基地吸引了4000多位台胞入驻创业就业。
2015年2月,科立视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在福州片区成立,引进台湾科研人才15名,重点开展触控屏盖板玻璃材料、液晶显示用基板玻璃材料、玻璃化学强化技术、3D玻璃成型技术、抗菌玻璃以及玻璃热模流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两年多来,该中心申请国家级发明专利25项,其中5项已获批;两岸科研人员共同研发的盘石玻璃、抗菌玻璃、3D保护贴均已正式投产,快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有力推动周边的电子信息、光学仪器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2015年9月,受益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台资独资佳格葵花籽油项目在厦门片区开工建设,2017年5月正式投产,年产值达40亿元人民币。
2015年11月,驴妈妈(福州)、雄狮(福建)、天海等三家台资合资旅行社获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试点经营福建省居民赴台湾团队旅游业务。近两年来,已组团600多个,共20000多人赴台湾旅游。
如今,在福建自贸区的助力下,闽台产业合作仍在深入推进。
闽台金融合作取得突破
福建自贸区在闽台金融合作上不断取得突破。两岸征信查询系统是福建自贸区在大陆首创的金融开放创新举措之一,为跨境征信查询提供了新样本。截至2017年6底,已查询台企台胞的信用报告100多笔,发放贷款5000多万元,为跨境征信查询提供了新样本。
福建自贸区还先行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提款金额占大陆试点业务总量的90%。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10余家银行分别在福建自贸区内设立总行级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两岸金融服务中心或资产托管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台金融服务中心群。台湾地区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设立的金融机构已有19家,居全国第2位。
值得一提的是,注册在平潭自贸片区的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探索引入台湾上柜、兴柜模式,为台资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投资融资、收购兼并、资金运作等服务,形成特色“台资板块”,推动两岸资本市场实现破冰。该中心现挂牌台企40家,为台资企业融资21亿元人民币。
商流、人流促两岸融汇发展
随着福建自贸区政策的完善,台湾商品通关也越来越便利。更加便利和低成本的通关,是台湾商品能够大量通过福建自贸区进入大陆的重要原因。
通过设立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福建自贸区实现了与台湾“关贸网”的双向数据互通和实时传输,商品从出货到上架时间缩短了7个工作日;简化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收到出口方传输的原产地证书电子数据后,就无需提交纸质单证,实现了闽台间海关原产地证书联网的无纸化通关,解决了货到证未到的问题;对原产于台湾的纸尿裤、服装等消费品,采信台湾财团法人全国认证基金会认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免于实施实验室检测……一项项对台贸易便利化措施推出实施,有效吸引台湾地区商品从福建口岸入境。
数据显示,2016年大陆从台湾进口的水果90%以上经福建口岸入境,2017年上半年,福建与台湾进出口贸易比增24.3%。
福建还出台政策,允许持台湾地区身份证明的自然人到福建自贸区注册个体工商户,无需经过外资备案。也认可台湾从业人员资质,允许台湾建筑、医疗、旅游等服务机构执业人员,持台湾有关机构颁发的证书在福建自贸区内开展业务,解决了许多台胞在大陆就业遇到无法提供相关资质证书或学历证明的共同问题。
“自贸红利”给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带来新机遇。福建自贸区成立8家“三创”基地,已吸引台资企业420多家、台湾青年1300多人入驻,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为了加快自贸区发展,福建省委十届五次会议指出,将继续对标国际先进规则,聚焦商事、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推出新的创新举措。相信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对台先行先试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