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显效 同业理财挥别高速扩张
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打破刚兑的预期愈发明确,再加上金融强监管背景下银行业务回归实体信贷本源,同业理财将彻底挥别高速扩张时代。尤其是资管新规及相关配套细则落地后,银行理财业务将加速归本源,同业理财的规模与占比料进一步下降。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据我了解,今年初开始,已经有几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加大购买非保本同业理财产品力度了。等资管新规正式落地,这个趋势会在同业间蔓延开来。目前市场上非保本型同业理财的预期收益水平,比保本型产品要高到60-80基点。而‘高收益承担高风险’这个道理,机构应该比个人看得更明白。”某股份制银行广东地区金融市场业务负责人刘霄(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打破刚兑的预期愈发明确,再加上金融强监管背景下银行业务回归实体信贷本源,同业理财将彻底挥别高速扩张时代。尤其是资管新规及相关配套细则落地后,银行理财业务将加速归本源,同业理财的规模与占比料进一步下降。
告别“抽屉协议”
“尽管几年前开始,各家银行都推出了不少非保本型同业理财,但是同业机构购买热情不高,除非银行可以提供兜底协议。但是,这类协议基本都是‘抽屉协议’,2017年开始银监部门开始严查之后,敢出‘抽屉协议’的银行很少了。”刘霄进一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以往除了商业银行,包括券商、财务公司等都是同业理财的购买“大户”,而国资背景金融机构在保本和高收益之间,必然选择保本。
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告别“抽屉协议”后,同业理财逐步打破刚兑的默契正逐渐形成。“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肯定是不一样的,打破刚兑更有利于银行理财市场化运转机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监管部门也可以借此挤压脱实向虚、空转套利的那部分资金。”
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未来商业银行六万多亿的保本理财将面临调整,新增公私募产品划分也给传统业务带来一定的挑战,而分级产品设计也将倒逼商业银行产品结构调整。净值化管理与规范资金池,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要实行净值化管理,同时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从而达到打破刚性兑付的目的。
规模料持续下降
“除了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预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8年的流动性都不会太宽松,不少商业银行2018年一开年就有这个苗头。银行放贷都没有额度,更不用说做同业投资了,在这种情况下,2018年同业理财规模下降基本是不可逆转了。”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都给出了类似的回答。
实际上,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简称《报告》)就显示,2017年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呈现双降。截至2017年末,理财总规模29.54万亿,较16年底小幅增长4900亿;但同比增速不断下降,2017年底增速已降至1.69%,创历史新低。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指出,2015年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大增,是推动理财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而同业理财同时也是“发行同业存单-购买同业理财/委外债券投资”链条的重要工具,催生了资金空转套利现象。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对于同业和表外业务的监管不断收紧,同业理财规模大降,而个人类理财规模稳中有升,反映出金融监管之下理财正逐渐回归本源。
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总经理励雅敏表示,“除大行外,各类机构的理财业务规模增速都在下行通道之中。大行资金来源端同业理财占比较低,受监管冲击有限。与之相反,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放缓则充分反映了监管因素的影响。”
展望2018年,励雅敏认为资管新规的落地,短期内将对银行表内外资产配置带来影响,尤其是表外理财业务的发展将面临一定调整压力。银行理财整体规模与2017年持平(不考虑保本理财),结构上同业理财继续下降,个人理财产品规模平稳增长。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院熊启跃表示,从结构来看,同业理财下降较多,反映了监管层面去同业、去理财的大趋势,希望银行的业务模式转向更为稳健、更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同时,总体来看,整个负债端的成本都在上升,资金面对于理财产品也不是特别有利,使得理财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资管新规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同资质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异化定价将更加明显。未来净值化的产品可能会更多,理财产品或将更趋于实时反映价格,流动性可能也会更好。”
仍是风险排查重点
尽管同业理财已“紧急刹车”,但是监管部门的风控之手却难言松。2018年1月,银监会发文明确要抓住影子银行及交叉金融产品风险这个重点,严查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层层嵌套;同月召开的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压缩同业投资,将特定目的载体投资作为监管检查重点,对委外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多地银监部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银行同业业务仍将是风险排查重点,同业理财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从银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来看,同业理财的确是频遭处罚的“重灾区”。比如,上海银监局日前公布的两张罚单均涉及了同业业务,其中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因对同业投资资金投向未尽合规性审查义务领罚50万;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因在2015年至2016年间对部分同业理财产品未尽合规性审查义务及违规对外签署同业投资合同被上海银监局罚款100万元。
2018年2月,北京银监局召开的2018年北京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醒机构“及早开始理财业务转型,主动压缩非标债权,严格规范交叉金融产品”。
“从银监会‘三三四’专项检查开始,同业理财业务收缩就是意料之中了,银行不能心存侥幸。”交通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津津表示,由于以往的同业理财很多方面合规存问题,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其收缩的速度也将加剧。因此,银行不能抱有监管可能放松的侥幸心理,而应探索拓展其他合规的投资业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