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大势所趋,赚快钱的消费金融,还能吸金吗?
“去杠杆”大势之下,消费金融如何保住利润?
(和讯网)
“去杠杆”大势之下,消费金融如何保住利润?
近期,阿里巴巴披露了2018年第三财季(2017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蚂蚁金服在2017年以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名义,向阿里巴巴支付利润分成49.46亿元。
若按照2014年最新约定的37.5%的分润比例来计算,蚂蚁金服2017年税前利润可达131.89亿元。
2017年前3个季度,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支付的利润分成分别为7.89亿元、19.66亿元和19.95亿元,但在第4季度,这一数字突然下降到了1.96亿元。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支付利润分成的骤降,直接反映出其税前利润的骤降。
针对于此,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解释称,蚂蚁金服第4季度业绩下滑是由于支付宝钱包推出的激进的用户增长计划,使得针对新用户的补贴成本大幅上升。
除了受到新用户补贴成本上升的影响,从整个行业趋势以及蚂蚁金服的一系列举动来看,利润下降跟近期的监管政策也不无关系。而蚂蚁金服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许多消费金融公司都在面临的难题。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保持利润的增长,正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所关注的焦点。
应对监管打出组合拳
2017年12月1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出台,其中规定,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消费金融去杠杆成为趋势,各个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想办法来应对。
其中蚂蚁金服的应对方式具有典型性,可以为行业内的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一点借鉴。
蚂蚁金服旗下的业务不少,但说到赚钱,还是要数消费金融。其中,蚂蚁花呗属于消费分期,运营主体为重庆蚂蚁小微小贷;蚂蚁借呗属于现金贷,运营主体为重庆蚂蚁商诚小贷,二者主要靠发行ABS进行融资,且ABS规模庞大,远超监管规定。
《通知》出台后,蚂蚁金服面临了很大的“去杠杆”压力,由此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来维持业绩。
蚂蚁金服向独角金融表示,“现金贷整治办法出台以来,蚂蚁小贷制定了相应的新规落实方案。将通过增资、业务合作等多种手段,逐步降低杠杆率,确保在监管指导下完全达到要求。”
首先是增资。2017年12月18日,蚂蚁金服表示,即日起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金从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大额的增资提高了蚂蚁金服在合规前提下可以发行ABS的规模。
其次是减少支出。2月1日晚,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根据2014年交易协议,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在此之后,根据协议规定,蚂蚁金服就不必每年向阿里巴巴支付其相当于合并税前收入37.5%的专利使用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按照2017年的情况来看,这相当于省下了50亿元左右的费用。
还有扩大杠杆权限。2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称,蚂蚁金服正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并将在旗下两家小贷公司的注册地重庆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大龙向独角金融表示,“根据我国监管规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归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因此,其杠杆率限制也是按照巴塞尔协议进行监管,其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10%-12%,由此,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率一般在8-10倍左右。”
由此看来,如果蚂蚁金服能够取得消费金融牌照,将极大地缓解目前的资金困局。
近日,路透社又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发行最多50亿美元新股,估值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融资、持牌、减少支出,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蚂蚁金服的去杠杆压力势必大大减弱。
困境中的消费金融
“去杠杆”并不是从《通知》出台之后才开始,在去年7月份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随之银行信贷政策收紧。
2017年7月18日,现金贷产品飞贷APP出现提示,“近期因合作银行信贷政策收紧,您的提现申请暂停受理”。
飞贷官网信息显示,借款人随时随地3分钟4步骤即可获批最高30万授信额度,随借随还按日计息。较大的授信额度,又遇上银行信贷政策收紧,飞贷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飞贷首席战略官孟庆丰向独角金融表示,飞贷出现借款失败这件事情背后,其实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飞贷遇到的困境,也是消费金融公司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去年11月,躺着赚钱的现金贷甚至出现了第一家倒闭平台“凌波微贷”。
此后监管政策进一步落实,到2017年12月《通知》出台后,对于现金贷业务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率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各家公司面临的局面也更加紧迫。
除了政策的原因,消费金融本身的一些弊端也可能使得投资人望而却步。
兰溪投资 Blue Water CEO张江红向独角金融表示,消费金融行业空间大,但消费金融是重资产,非常烧钱,消费金融公司一般都要组建巨大的客户拓展团队及催收团队,加上坏账率在攀升,盈利状况主要看经营管理能力,与银行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
至于投资意愿,兰溪投资目前已经接触过两家消费金融公司,但并没有进行投资的计划。
《通知》出台以来,“去杠杆”成为趋势,一向以高杠杆率著称的消费金融首当其冲。消费金融公司,已从当初的赚钱神器,正走下神坛。
去杠杆之下如何做?
面临“去杠杆”压力的主流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加入了增资的行列,比如中邮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等。
麻袋理财研究院研究总监路南向独角金融表示,除了增资以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通过助贷模式、银行放款两种方式来解决杠杆问题。目前,虽然现金贷、网贷平台的助贷模式已经被叫停,但有场景的消费金融助贷模式并未被禁止。
不过,消费金融助贷模式仍需要解决抽屉协议“兜底”这一历史问题,这可以借助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另外,大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都是银行背景,完全可以借助股东银行放款来解决杠杆问题。
“去杠杆”势在必行,沉迷于高杠杆的消费金融,是时候醒醒了,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去杠杆之后,要如何才能保住业绩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以蚂蚁金服为例,除了增资之外,其一方面通过争取持牌,提高杠杆率,以此来“开源”,另一方面通过阿里巴巴的持股,取消每年50亿元左右的分润,实现“节流”。不过,能否保持旗下消费金融业绩增长,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金服毕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他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借鉴,但具体如何操作,还要结合自身实际。
除了增资将成为重要的方式外,经营策略和风控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路南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应该注重差异化经营、关注有场景的细分市场,在细分市场去锻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提高风控水平,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
路南提出了要“内外兼修”——
增资、持牌或者借助银行,这是从保持和扩大规模的角度来应对去杠杆,是“外功”,与之相比,注重经营策略、提高风控水平、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是“内功”。承担去杠杆压力的消费金融公司,外功可解一时危局,而修炼好内功,则是长久发展的基础。
对于消费金融的去杠杆,你怎么看?在去杠杆的大势下,消费金融公司如何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