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尔康:我们的幸福感须同步奔小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然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似乎没能成比例地同步增加。雾霾、高房价、紧张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不断暴露出我们快速扩张的城市在质量上仍有改进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然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似乎没能成比例地同步增加。雾霾、高房价、紧张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不断暴露出我们快速扩张的城市在质量上仍有改进空间。
本文首发于1月27日《环球时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然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似乎没能成比例地同步增加。雾霾、高房价、紧张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不断暴露出我们快速扩张的城市在质量上仍有改进空间。
中国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等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这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城市在发展中取得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平衡的重要性。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居民感到幸福?
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伊斯特林悖论”,又称“幸福—收入之谜”,即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幸福。伊斯特林悖论同样在我国存在,据调查,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在享受较好公共服务、获得更高收入的同时,并没有觉得更加幸福,“大城市病”所带来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兰州、乌鲁木齐、银川等城市在总体主观幸福排名中表现较好。
固然,有活力的经济、更低的失业率、有保障的医疗、优质的教育、怡人的环境和更好的公共服务,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基本物质保障,但这些物质保障对整体幸福是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不丹虽然人均GDP只有2800美元,却以幸福指数排名靠前而闻名世界。我们再来看“四小龙”时期的香港,那个时期的香港年轻人虽然觉得现实的物质不充分,但是敢拼敢干,对未来充满希望。而现在的香港和内地一些一线城市却在不断贩卖“焦虑”和”压抑”。
带给人幸福感的希望是有一定区间的,是让人离开得心应手的舒适区,来到具有一定挑战的拉伸区,而又不会进入极其挫败的无望区。在一些房价收入比乃至租金收入比极高的城市,不少青年人恐已陷入无望区间。好在一些地方已拿出措施解决这些痛点,如武汉市针对大学生群体出台了零门槛落户、八折购房等大招,还谋划建设规模宏大的“长江青年城”,让青年人住下来、住得好。
人民幸福事关政权稳定,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发力,是给人民以希望的基本条件。另外,可以把国民幸福指数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让政府从思想上重视居民幸福建设。同时,可利用大数据和舆情分析技术,生成动态幸福危机预警指数,帮助政府及时规避工作盲点,解决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痛点。
文章首发于1月27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