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的生存危机
中小行的不良压力越来越大了。
作者:江南士绅
来源:公众号江南士绅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整个宏观环境对中小行非常不友善。
去产能、去库存、限产、环保督查,小型工业企业面临出清压力,但周期价格暴涨,活下来的工业企业到是现金流和利润大幅好转,能降低负债率。
周期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下游企业经营成本上涨,毕竟汽车、家电、工程机械、建筑施工等各个行业都依赖于基本工业品的供给。
如果再加上人力成本上涨、租金上涨、融资成本上涨,中小型下游企业出清压力非常巨大。具备品牌或技术优势的下游企业,才能把成本上涨的压力让消费者来买单。这一点上,中小企业基本没戏。
能够活下来的,且日子越过越好的,都是符合环保标准不被去产能的大企业,或者是有转移定价能力的企业。悲剧的是这类企业都是大行和股份行的客户,和中小银行基本没啥关系。与中小行门当户对的就是这些已经被出清或者正在被出清的中小企业。
所以,中小行的不良压力越来越大了。
既然实体不好做,那就做同业吧,但事实是同业更不好做。
14-16年,不少中小行金融市场业务,不到10个人,贡献全行一半以上的利润。而如今,这么点人还可能被迫转岗到后台或信贷部门。
资管新规要求产品公允价值净值化,这直接改变了中小行资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CD或同业理财,找更高收益+提供利率清单的同业资产,做套利,扩规模的玩法被彻底颠覆。去资金池让之前隐匿的非标坏账无所遁形。
4号文让去年的三三四的自查和现场检查变成了制度化的举措,证明监管不只是一阵风。
302号文限制了中小银行自营加杠杆的空间。代持线上化,中小行季末藏点资产难度大幅上升。
中小银行负债成本高,那好,我可以高举高打,高成本负债对接高收益资产,但流动性资产匹配率和优质资产充足率让高成本同业负债+高收益非标资产的玩法也进行不下去了。
既然如此,我不玩非标了,我去找公募做主动管理,或者投投货基,但同业风险暴露要求匿名资产不能超过一级资本的15%,中小行哪有多少一级资本。
如果说不良压力大,但有钱赚是可以通过盈利来消化不良的。但问题是,现在不仅赚不到钱,不良资产的各种季末出表通道也在被堵。如果不良都留在表内,把拨备按规定计提,报表会更加难看。
我看到有卖方说资产端收益率上行利好银行股,其实不然。银行是长资产+短负债组合,收益率上行会很快反映到负债上,而资产,那都是过去几年低收益的时候投的,还没到期呢!用于再投资的那部分,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资产负债之间收益倒挂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这里多说一句,保险到是负债比资产的久期要长,所以,保险只要不瞎折腾,其前途不限量。
未来应该怎么办?
1、有条件补充资本的赶紧补充资本。上市中小行好办点,配股、增发都可以操作,没有上市的银行得想办法找联盟,找省内小伙伴搞次级债互持。再就是找当地有现金实力的企业入股,未来非标转标、拉存款、业务扩张都得靠资本说话。
2、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不过可惜的是这句话对多数中小行是一句废话,能提高还用你说?
一是待遇不好不可能找到好的投资经理,找一个投资经理开的BASE超过行领导,这事,行领导会同意吗?
就算有,招来一两个,也不一定学得来优秀投资机构的投资管理体系。不少投资经理去了待遇优厚的中小行,都纷纷吐槽表示投资权限被总行限制得很死,又想重新跳出来。
借助外部投研体系,依靠委外或者投顾仍然是不错的选择,但得找有输出投研能力的机构。同业合作不能只靠感情了。
3、投行和并购领域有持续性机会。资管新规+不良压力加大,ABS和不良资产重组机会非常明确,未来的机会属于投行和有销售能力的机构。未来强者恒强会反映得更加明显,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高,并购领域的机会也会层出不穷。悲剧的是中小行可能没有投行牌照,但可以和非银机构深度合作,搞一、二级联动。当然,未来是项目多但资金少的时代,所以,有强大的销售作为支撑也是必须的。
4、负债线上化,资产轻资产化,打造零售银行和交易型银行。但这个见效比较慢,得长期耕耘,而且单个中小行很难开发出能够支持这两项业务的信息系统,远水难救近火。
5、银行业可能也会出现一轮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银行从业人士对此可能也要做相应的准备。
不管怎样,对从业来说,抓紧学一门新的养家糊口还房贷的手艺,是越来越重要了。因为,规模都要收缩了,养那么多人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