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论点

2018-02-21 22:4628978

2018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21周年。我们特别刊发人民网摘录汇编的“邓小平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论点’”,与读者共享。

2018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21周年。我们特别刊发人民网摘录汇编的“邓小平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论点’”,与读者共享。


1、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摘自邓小平1980年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解读:小平同志的改革目标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他的总思路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这个目标,因此,经济改革的总思路就是渐进地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型”就是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他的每一个战略,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放开私人经济等都围绕着这一总思路。


2、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解读: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3、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讲到“小康社会”


解读: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继承传统思想遗产,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立足客观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将民族复兴愿望和民生幸福追求融为一体,提出的一个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新概念。在这个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中,“小康社会”是一个关键性概念。它犹如一个中转站,把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富强同人民小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解读:这一论断从根本上廓清了长期以来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误区,指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为深化改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改革沿着市场化这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这次指明航向,中国改革的前途同样面临重大问题。这一论断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营经济等非公有经济拓宽了发展空间。由于民营经济机制灵活,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便迅速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也逐步增大。事实充分说明,搞不搞市场经济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一解决,至于要不要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说


解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科学技术作用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1988年9月,他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四大肯定并发挥了这一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振兴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发展经济与加速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6、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解读: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1988年9月,他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0年4月,在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时,邓小平曾指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使共同富裕这个人类千年理想在中国不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一个逐步可以实现的进程。


7、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解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的新时期。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 建立开放经济的目标逐步明朗化。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这两个方面中,最先提出的是“对外开放”。在对内政策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种有别于以改革现有国有企业为主、而以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的“增量改革”的战略,把改革的重点放到向非国有部门开放方面,在那里创建市场导向的企业,主要依托它们实现增长。在这种改革战略的指导下,邓小平所说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对外开放对于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增量改革战略,减少了改革阻力,积蓄了市场力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为把改革推向国有部门(公共部门)和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作了必要准备。


8、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广东省委领导习仲勋、杨尚昆、王全国等同志谈话时指出。


解读: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1992年,他要求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是否成功,“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广东、福建、上海等地,于2月24日就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作了《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是他对经济特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和意义。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他对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广东广大干部群众,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关怀下,中央决定把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物价“闯关”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的创造力,广东成为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


9、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一九八○年五月三十一日)


解读:“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突破口。“包产到户”的实行,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推动了整个中国的改革进程。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实行“包产到户”是历史的进步, “包产到户”的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即改革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一九八○年四月至五月四次谈话的节录


解读:搞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寻找不同于传统计划体制的路径。当中国经济改革拉开序幕的时候,邓小平敏锐地关注到市场的作用绝非偶然,而是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果。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邓小平一直以开明、鼓励的姿态推进市场因素的培育,他对市场作用的呵护和肯定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提法酝酿、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是中国改革的逻辑结论。


9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温和增长,复苏态势稳固

2024-05-23 17:26
88494

魏建国:制度型开放将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12-04 21:56
143796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预计9月增长动能企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4%

2023-10-16 12:54
6754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会跑出一个“加速度” 消费也会加快恢复

2023-09-28 14:57
90733

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仍处在恢复期 需求收缩是首要问题

2023-07-22 08:21
18780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