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应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方面积极作为
两年一次的第十一届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近日在南美洲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落下了帷幕。我作为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应邀参加了与部长会议同步召开的“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发言,同时也与其他国家的专家代表一块进行了相关话题的探讨和交流。
作者: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王辉耀
本文来源:全球化智库(CCG)
两年一次的第十一届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近日在南美洲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落下了帷幕。我作为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应邀参加了与部长会议同步召开的“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发言,同时也与其他国家的专家代表一块进行了相关话题的探讨和交流。
出席会议的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了中国对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为大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调。作为来自中国的代表,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本次会议中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入世16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引领者。本次会议通过的多边关于电子商务工作计划的部长决定,就是一次以中国方案引导议题谈判进程的成功范例。此外中国在推动投资便利化上也积极作为,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部分国家出于国内的政治考量,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试图回到双边贸易道路上,而对多边贸易体制不积极,这也导致了本次会议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最终在很多主要议题上也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基于WTO规则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的影响和挑战。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可能就是原来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者和引导者的发达国家的变化。以2016年的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为重要的标志,民粹政治势力在美欧国家逐步上位。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的形势也越发明显,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市场力量,近年来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而其发展的很大因素就是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
毫无疑问,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之后,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的市场与国际市场有了更好的对接。中国成为本轮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过去16年,中国加入WTO给全球及中国自身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加入WTO前2000年的3.93万亿元,到2016年达到24.33万亿元。而国内生产总值从加入WTO前2000年的9.98万亿元,达到2016年的74.41万亿元,增长了7.4倍,位于世界第二位。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元增长到2016年的23821元,高出了3.8倍。这充分表明中国加入WTO的决策和方向是正确的,中国从加入全球化贸易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收益。
此次部长级会谈,由于各国或地区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上美国的不积极不作为,会议收效无多。特别是多哈回合谈判受阻,164个成员之间利益分歧严重,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双边谈判对WTO多边贸易规则不断冲击。
而WTO作为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机制,支撑了自二战以来70多年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多年来WTO一直都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并以多边贸易谈判作为推动规则完善的主要方式。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被寄予厚望。尤其在参会期间的交流之中,有很多国际代表就明确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期待。
中国应该积极支持WTO发挥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主动参与WTO贸易机制的制定和落实,不断提出相关建议和方案,,做好议题设置,真正让中国成为这一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和机制的捍卫者和制定者。
而WTO多边贸易谈判机制被弱化,对中国的开放程度和方式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并由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述目标的实现,除了中国要积极利用和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外,显然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和多边机制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
此次布宜诺斯艾利斯的WTO部长级会议,让我们更加清楚了目前国际社会和中国所面临的贸易环境。而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的电子商务、投资便利化等方案获得的认可,也表明中国有能力在推进多边贸易协调上做出更多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促进贸易自由化、支持推动WTO协定谈判等方面,也应该从有所作为向积极作为转变。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期待,更是我们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
注:本文由全球化智库授权发表,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简称CCG,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