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17年工作总结:利率、流动性、杠杠、股市,全谈了!
总体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有效抑制金融体系杠杆的同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来源: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周三,中国央行发布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对于2017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央行总结称:
总体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有效抑制金融体系杠杆的同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上述四季度总结多了“在有效抑制金融体系杠杆的同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句话。
报告称,下一阶段,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报告还称,总杠杆水平仍然偏高,企业尤其是国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要加强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等的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还谈到了乡村振兴问题,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妥推进“两 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开展“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试点。完 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货币增速低一些
报告称,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资产泡沫、金融脆弱性以及贫富分化,低一些的货币增速仍能够支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场利率上行有益
提及市场利率走高问题,央行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其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利差,有助于修复市场扭曲,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客观上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
货币政策担保品管理
央行称,在2012年底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货币政策担保品管理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多层次的担保品管理框架虽然在操作上相对复杂,但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在多层次担保品管理框架下,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接受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高等级债券作为担保品,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则将担保品范围扩展至优质的信贷资产。
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回归中性
央行表示,在基本面因素的推动下,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更趋平衡,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在市场环境已转向中性的情况下,有必要使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而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也回归中性,强化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流动性。
央行称,在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此前外汇市场上存在的顺周期贬值预期已大幅收敛等背景下,2018年1月份,各报价行陆续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目前“逆周期因子” 已回归中性。
国际股市震荡与宽松货币政策有关
报告还谈到了近期的股票市场变动。央行在报告中表示,近期国际股市大幅震荡,一定程度上也与前期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股市估值较高有关,需要密切关注发达经济体 资产价格变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溢出效应。
央行的物价目标
央行称,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金融体系脆弱性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中央银行是否仅盯物价稳定目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反思。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当然,未来全球通胀走势仍可能有较大不确定性,对通胀的变化亦须密切监测和关注。
谈及国内通胀情况,央行称,受去产能、环保督查、大宗商 品价格回暖、基数因素等叠加影响,通胀水平可能存在小幅上升压力。
值得关注的国际问题
央行称,一是美国“宽财政+紧货币”政策组合的溢出效应需密切关注,美国税改政策是否会引起全球贸易摩擦与全球减税潮也需密切关注。
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及其影响值得关注。和之前紧缩周期相比,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存在一些新特点,如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庞大、利率下行空间受限,全球范围内杠杆率高企,长期通胀率和生产率结构性改变等。在此背景下,一旦货币政策收紧过快, 导致长期利率抬升,可能对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阻碍复苏进程并引发金融风险。
三是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风险仍须重视。
四是高杠杆和沉重债务负担可能使消费和投资增长承压。
五是未来通胀前景仍存不确定性,增加央行货币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通胀表现与经济复苏态势出现背离的“通胀之谜”正在引发更多关注。目前,各方对于通胀低迷更多源于暂时性因素还是趋势性因素仍存在争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