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支付”将巩固人民币国际化
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多位专家在采访中表示,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而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中国式支付”在全球被接受和使用将有力提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支付结算需求。
来源:美国侨报网 记者:周睿璇
去年 9月18日,中国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与芬兰就业与经济部下属机构芬兰国家投资贸易旅游促进推广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以进一步拓展支付宝在芬兰的应用。
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多位专家在采访中表示,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而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中国式支付”在全球被接受和使用将有力提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支付结算需求。
据中国央行统计,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在2017年第一季度曾降至9942亿元(人民币,下同)的5年低点,但第四季度已回升至1.13万亿元;香港市场上人民币存款规模在2017年3月曾下降至5073亿元的7年低点,但2017年12月重新回升至5591亿元。
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重要窗口期
“相比于前两年急剧波动,去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环境相对平静。同时人民币汇率上升,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增加。”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也认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为国际化稳步推进奠定了物质基础,“经过8·11汇改后的调整,去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向均衡汇率快速接近,对一篮子货币的稳定性持续增强。同时,人民币企稳预期已取代贬值预期,成为市场共识。因此,相比于其他新兴市场,人民币资产面临更小的汇率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经济增长韧性也支撑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去年中国经济表现超预期,对其他经济体保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通过持有人民币资产,境外投资者能充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机会。全球对人民币资产的多样化需求稳步扩张,进而拉动人民币国际化回暖。”程实说。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仍将获得不少前进的动力。程实认为,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正迎来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国际投资者不断增强的“去美元化”的现实需求将为人民币参与未来全球石油结算和计价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和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联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将以沿线产业园为支点,在局部形成人民币的网络效应和闭环流转,创造人民币支付、结算、计价和储备的综合需求,盘活人民币国际化全局。
梁海明认为,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人民币可以扩大作为贸易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功能,甚至作为沿线国家储存货币的功能也将释放,这将扩大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甚至是全球的使用范围。
同时,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深入拓展也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香港和新加坡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开发了不少人民币产品,吸引着国际投资者购买,人民币的全球流通的渠道将不断拓宽。”
中国式支付正打破原货币网络效应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支撑之外,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从“中国式支付”的国际化进程获得动力。
近年来,中国线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与之相对应的第三方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全新移动支付方式在中国实现了蓬勃发展。独立支付业务运营商Worldpay在其发布的年度《全球支付报告》中预计,到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将增长11%,稳居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之首。
除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之外,中国经济对移动支付的支撑作用也不容小觑。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激发着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在此大背景下,移动支付方式借力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在中国飞速发展,又依托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走向世界。现在以微信红包、支付宝等为代表的“中国式支付”正开始引领全球消费者支付潮流。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中国式支付”范围几乎可涵盖各类消费场景。今年1月底,支付宝宣布进入以色列,从而正式将移动支付服务带到中东地区。
“‘中国式支付’在海外得到推广对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利的,它把人民币更多地带到海外,并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这有助于人民币在海外被接受。”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
程实也认为,“中国式支付”立足于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的潮头,它正在打破原有国际货币业已形成的货币网络效应,并构建了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网络效应,“这将有力地提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支付结算需求。”他进一步表示,未来,随着全球消费升级和金融科技崛起,这一网络效应将加速扩散,倍增人民币在国际社会中的使用便利性和非替代性,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国际化的内生动力。
但同时也需要看到。“中国式支付”在海外的规模依然较小,“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贸易货币、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无现金支付是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它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现在其在海外发展仍处初级阶段。而向海外拓展,也需中国监管部门进一步参与支付领域的国际治理。”梁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