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一带一路”进入2018年开局“政策季”
本期“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的时间范围是从2017年12月20日到2018年1月20日。2018年是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五年。
作者: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本期“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动态监测的时间范围是从2017年12月20日到2018年1月20日。2018年是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五年。
本月,“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年度工作部署会,相关部委相继发布“一带一路”行动规划文件,延续了十九大后“一带一路”政策密集出台、高位运行的态势,估计该态势还将延续到两会前后,形成“一带一路”“政策季”。
“一带一路”月度舆情热度时间分布统计
(2017年12月20日-2018年1月20日)
“一带一路”月度舆情信息类型统计
(2017年12月20日-2018年1月20日)
“一带一路”月度舆情褒贬义统计
课题组从本期开始,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一带一路”国内宏观政策的基本走向。该月“一带一路”相关舆情总体平稳,境内新闻对“一带一路”报道量占总报道量95%左右,绝对高于境外新闻的报道量。约有58%的报道对“一带一路”持褒义立场,持贬义立场的约为16%。2017年12月22日为该月舆情热度峰值,当天涉“一带一路”的热点密集出现。
引发热议的主要有九大“一带一路”事件: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8年“一带一路”发展走向定下基调。
2、中泰铁路开工。
3、安倍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日首脑互访。
4、国家“一带一路”官网俄法西阿语种正式上线。
5、国家标准委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
6、发改委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
7、天津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
8、重庆打造中德产业园。
9、河南打造空陆网三条“丝绸之路”。
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是年度风向标
1月16日,张高丽副总理主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自2015年2月1日起,“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大致上每年召开两次,张高丽副总理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已经机制化,具有重大风向标意义。根据每次会议精神,就能抓住每年“一带一路”工作的部署情况和整体发展线索。上次会议是2017年6月16日,正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一个月,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落实高峰论坛成果。本次工作会是部署2018年的“一带一路”工作,堪称全年工作总纲。会议承接十九大精神,以“一带一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三大平衡,为十九大后第一年的“一带一路”建设开好局。
第一,2018年的“一带一路”工作更加强调发展与保障的平衡。过去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的快速推进,安全保障、民意基础和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凸显,有必要加强保障问题。在安全保障方面,会议称“要继续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安全保障”。在民意基础方面,“要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在社会责任方面,“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课题组认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加”模式更加明显,即发展+安全、发展+民意、发展+生态,明确“一带一路”的安全意识、民意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亮点。
第二,2018年的“一带一路”工作更加强调国内与国际的平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的数据,中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达82.7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7年来的首次提速,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的内外联动效应。过去几年,“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各部门走出去的多、引进来的少的现象。习近平主席在去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倡议召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加强引进来的一个信号。
本次会议在加强内外平衡方面有四点贡献:
一是金融服务,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各类金融机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水平。此举符合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一带一路”的工作指示。
二是国际对接,本次会议强调“战略、规划以及机制平台对接”,这与去年峰会提及的四大对接(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机制对接和项目对接)略有不同。张高丽副总理没有提项目对接,而是强化了“机制平台对接”,目的是“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要凝聚更加广泛的合作共识,增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感召力”。
三是沿线动力,要提升经贸投资合作水平,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增添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新动力”。
四是加大进口,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三,2018年的“一带一路”工作更加强调硬件与软件的平衡。“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推进中国标准、技术、资本、规则走向世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与各方共同完善发展国际规则。过去几年,“一带一路”的硬件建设走得比较快,需要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会议强调,“要加强互联互通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继续实施好一批示范项目”。由此来看,“软硬联通兼具”是中央一再强调的“示范项目”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部委政策体系
根据相关部委涉“一带一路”月度舆情热度统计发现,本月,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外交部、财政部位居前五位。从内容看,部委出台的新政策,主要有总体协调性的政策和具体领域政策两大类,总体上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
国家各部委涉“一带一路”月度舆情热度统计
第一类,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大部门出台的政策更具总体协调性。
先看外交部,2017年12月28日,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主席称,外交人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不断扩大我国的‘朋友圈’。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同各国的广泛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事务,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促进中外理解和友谊”。王毅外长之前表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互利合作造福世界各国”是外交部五大工作重心之一。
2018年是十九大后外交开局之年,中国外交将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构建海外中国平安体系。2018年中国将全力办好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四场主场外交活动,开创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由此来看,这四大主场多边外交无疑将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机制与平台对接”。
再看发改委, 2017年12月22—23日,发改委在京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会议称,发改委在“一带一路”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利用外资规模企稳结构优化,引导规范境外投资成效明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8年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会议有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议题,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三看商务部,2017年12月25日,商务部在京召开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商务部提出了建设经贸强国的“三步走”时间表,2020年前进一步巩固经贸大国地位;2035年前基本建成经贸强国;2050年前全面建成经贸强国。未来5年,商务改革发展要推进6方面的主要任务,实施若干行动计划,包括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双向投资水平、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构建新型国际经贸关系、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
2018年商务部的主要工作是:着力推动消费升级、保持外贸稳定增长、有效利用外资、引导对外投资有序发展、落实好重大对外援助任务、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拓展全方位经贸合作、打好商务脱贫攻坚战、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二类,发改委、国家标准委、国家气象局出台具体领域的政策文件。
1、发改委先后发布《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作为规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基础性法规,将分别于3月1日和2月4日实施。该办法旨在提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控制投资风险,降低违规行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负面影响。
2、12月22日,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是继《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之后,中国建设“标准”“一带一路”的第二个政策文件。
《行动计划》紧扣提高与沿线国家标准体系兼容性这条主线,紧紧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互联互通建设关键通道和重大项目,部署了九大重点任务,涉及战略规划、基础设施标准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标准化、对外贸易标准化、节能环保标准化、人文领域标准化、健康服务领域标准化、金融领域标准化、海洋领域标准化。
国家标准委还推出九个专项行动:国家间标准互换互认行动、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提升行动、重点消费品对标行动、海外标准化示范推广行动、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行动、标准信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企业标准国际化能力提升行动、标准国际化创新服务行动、标准化助推国际减贫扶贫共享等9个专项行动。
3、国家气象局出台《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7—2025年)》,提出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为重点经贸产业园区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共同提供气象服务和保障;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气象保障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大力提升“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气象防灾减灾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到2025年,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完善,卫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沿线重点区域观测站网基本建成。
《规划》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涉及国际合作、气象标准化、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生态文明保障、提升气象核心科技能力、气象服务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
三、“一带一路”从法国到湄公河
本月中国与国际共建“一带一路”有不少重大事件,其中日本首相安倍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趋于积极,如果双方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实质性合作,对于优化“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提高“一带一路”的建设质量将大有裨益。课题组选择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以及李克强总理赴金边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标志着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在2018年初海陆并举。
1月8—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成为2018年首位访华的大国领导人。中法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法方“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中法两国同意本着互利原则探讨具体合作项目”。双方将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法国“未来工业计划”对接、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深化在空间科学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合作,以及加强教育、文化和科学交流。中法企业签署了涉及核能、航天、养老、航空、环保、金融、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商业协议,涉及金额约200亿美元。双方加强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改变了传统上发达国家向中国单向输出高技术产品的情况,说明中国产业能力的上升,也为双方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第三方市场合作奠定基础。
1月10日,李克强总理抵达柬埔寨首都金边,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并对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李克强总理称,“澜湄合作是首个由流域六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会议通过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一2022)》,从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方面确定了合作内容,加强了机制化建设,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领导人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探讨建立澜湄合作国际秘书处。2018—2019年为合作的奠定基础阶段,重在加强各领域合作规划,推动落实中小型合作项目;2020—2022年为巩固和深化推广阶段,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模式,逐步探讨大项目合作。
李克强总理与柬埔寨首相洪森举行会谈,双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柬方“四角战略”高度契合、高效对接,目前已经促成了很多重要的合作成果,如暹粒吴哥国际机场、金边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桑河二级水电站等能源项目以及柬埔寨首个洲际海缆项目等。今后双方将在此基础上,携手打造中柬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