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同业收缩:人员裁撤、行长彻夜难眠
2018年才开始一个月,银行多个业务条线“告急”:同业业务大规模收缩,营业网点大规模裁撤现金柜台,房地产开发贷款政策也有可能面临调整……不仅如此,从银行、信托到券商、基金公司,“金融去杠杆”让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面临压力。
综合 银行联合信息网
2018年才开始一个月,银行多个业务条线“告急”:同业业务大规模收缩,营业网点大规模裁撤现金柜台,房地产开发贷款政策也有可能面临调整……不仅如此,从银行、信托到券商、基金公司,“金融去杠杆”让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面临压力。
“2018年银行同业业务肯定萎缩。目前本地银行,或者说法人银行,基本上没有裁员。外地银行在上海设的部门做同业业务的,裁员比较多。”某城商行支行长1月31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 多层嵌套带来处置难题 』
赵先生是华东地区某城商行的一名支行长。从2017年年底至今,最让老赵头疼的是催收逾期。从2013年就开始的盘根错节、层层嵌套的贷款项目开始一个个进入处置期。“就是你推我、我推你,再找当地政府协商。”赵行长一筹莫展。
风险的种子在四、五年前就已经埋下。大约从2013年开始,各个银行的金融市场部门出现了大幅扩张,银行第一次发现金融市场部比信贷部门赚钱更容易。举例来说,银行甲为了向达不到授信标准的房地产企业发放开发贷款,通常会用理财资金到证券公司处成立一个定向资管计划;然后再找银行乙作为委托贷款行,在银行乙处开立贷款资金账户,账户的钱来自资管计划并最终贷给需要的开发商。
“现在的问题就是房地产项目还不出钱了,银行乙说应该找证券公司还钱,证券公司说应该找银行甲,互相扯皮,还不上钱最后还得打官司。”赵行长叹息道。进入2018年,赵行长就没怎么睡过踏实觉,揪心于这种层层扯皮的逾期项目。
“这也是金融去杠杆。今后应该不会再有这样层层嵌套的贷款项目了。不过新增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就更难放了。”赵行长透露。
除了逾期曝露,营业网点大变动也早已在2017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在互联网金融崛起,人工智能运用日益普及等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员工数量和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缩减营业网点里的现金柜台,即行业内所谓的“高柜”。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自助操作机具,即“智慧柜台”。释放出的柜面人员转为服务经理或者帮助客户操作自助机具。由此引发不少银行柜面员工的不满和离职。
“智慧柜台”是指客户可在银行提供的智能设备中办理多项非现金业务,包括开户、签约电子银行、转账、结售汇、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理财产品签约、贵金属买卖等12个大项107个小项业务,覆盖银行柜面80%的非现金类业务,大大减少人力成本,柜员的职责被削弱甚至被取代。
“智能机器取代人工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赵行长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为支行长,适应变化,安抚员工情绪也成了他的日常功课之一。
『 同业缩减料成趋势 』
有当年金融市场部的扩张,就有从2018年初的黯然缩减。
某股份制银行去年三季报显示,2017年三季度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比2016年同期下降65.31%;三季度存放同业款项也大幅降低50%。
除此之外,有些外地银行派驻在上海开展同业业务的人员也开始被裁撤。赵行长透露,监管机构在对城商行异地经营机构进行摸底,这些机构的金融市场部裁员比较厉害。
有消息称,2018年1月以来,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隔夜资金较为充沛。为防止非银机构加杠杆现象抬头,监管层通过窗口指导形式释放了严控杠杆的信号。而央行在此前披露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滚隔夜”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的过度错配行为和以短博长过度加杠杆的激进交易策略并不可取。
兴业研究公司日前指出,上述窗口指导也不意味着流动性出现了完全的“双轨制”,当非银融资难度和资金成本不断上行的同时,银行也难以完全躲开负债成本的上行,中间的传导机制之一就是同业存单,因为有大量的非银机构在投资同业存单。非银需求的萎缩,会造成同业存单利率上行。而同业存单利率的高位运行最终将进一步为银行负债端成本施压,由此驱动贷款利率显著上行。
此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券商资管规模2017年四个季度分别为18.77万亿元、18.1万亿元、17.37万亿元、16.54万亿元。这也反映出整个金融圈都处在猛烈的“去通道、降杠杆”之中,这个趋势或将贯穿2018年始终。
原标题:金融持续去杠杆 银行同业业务现收缩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 高改芳
延伸阅读——
遏制“脱实向虚”:监管剑指同业投资
在日前召开的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2018年将继续压缩同业投资,将特定目的载体投资作为监管检查重点,对委外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即是剑指空转行为。而事实上,市场与监管的态度均表明,同业投资,正是“脱实向虚”的一个环节。
『 乱象丛生的同业投资 』
同业投资指的是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的投资行为。业内通常认为,同业投资在广义上指的是银行之间及信托、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业务,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票据业务、信托收益权转让等;而狭义上则就是指银行自营资金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比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
“同业业务中最大的风险聚集地,或者说风险载体就是同业投资,其发展迅速,且问题频现。”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银行表内业务中,传统贷款占比一定程度在下降,而金融投资类占比上升,除了直接持有的金融债券外,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同业投资。曾刚认为,作为重要的通道,银行通过同业投资将原来某些表内贷款投入到政策不允许的领域,如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有些银行则是利用同业投资业务规避集中度、合意贷款、资本充足率等要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监管套利。套利之外,为了谋求更高收益,银行也会尝试在同业投资的框架下通过基金公司等加杠杆行为。
此外,在同业投资基础上,此次工作会议还将特定目的载体(SPV)投资列为重点。目前,这类投资多为银行理财借道信托、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私募ABS(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载体,绕过监管进行表外投资,资金去向往往是不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房地产、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企业等。
『 风险高企 监管着手治理 』
银监会在“四不当”检查中总结道,同业投资特定目的载体(SPV)未做实穿透管理,其实质为银行放贷行为,但未按照表内贷款纳入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也未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
银监会在“三违反”检查中发现,同业业务涉及问题金额7897亿元。主要表现为:同业资金投向房地产、融资平台或“两高一剩”行业等限制性领域;违规接受或提供第三方担保、兜底承诺,违规签订抽屉协议、阴阳合同等。
此外,银监会在“三套利”检查中发现,有的银行在期末时点,将风险权重相对较高的同业资金缴存央行,期初立即转回,人为调节会计报表和风险权重,虚增资本充足率,调节收益。针对资金内部循环的问题,银监会查出同业业务涉及金额1745.48亿元。主要表现为:通过同业投资等充当他行资金管理“通道”,赚取费用;通过同业绕道,虚增资产负债规模、少计资本、掩盖风险。
“上述行为或造成监管体系与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的失效,也会令债券市场波动,最后给银行带来风险。”曾刚强调,考虑到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应从多方面进行监管。
例如,近期银监会重罚的广发银行侨兴案13家出资行,罚款总金额接近始作俑者广发银行,就因为这些出资行通过同业投资放贷,违规接受了交易对手的担保。
『 遵循穿透原则 』
事实上,在2014年5月,央行就牵头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首次将同业投资纳入监管视野。同时,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对金融机构发展同业业务,在交易结构、交易标的、会计核算、资本占用等方面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监管标准。
“现在的一大问题是,很多同业项下的风险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来。”曾刚强调,多层嵌套的同业投资业务底层资产通常不易看清,令监管层难以掌握风险的真实情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同业投资会被银行放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其他投资”科目中,也有银行将其称为同业理财。在2014年下半年后,银行将买入返售科目项下的非标投资,多转至此科目。
“所以下一步的监管措施也会把‘穿透’置于核心位置。现在不少同业投资都是为了绕开监管,一旦实行穿透原则,真实风险在表内就会得以表现。”曾刚表示,从监管此前的方向来看,一方面,将继续实施穿透原则;另一方面,相关的通道管理办法也会不断出台和落地。
在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中,不少都将同业业务单列出来,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这些内容中也体现出了穿透的核心。
曾刚认为,一段时期内,同业投资资产比重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承压相对较大,不过从过去一年的监管来看,会注意节奏,留有一定的缓冲期,避免给银行造成过大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在监管趋严和银行主动调整之下,同业业务已出现收缩,其中也包括同业投资。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银行理财表外业务总规模增速逐月回落,银行理财少增5万多亿元,通过SPV投资少增约10万亿元。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末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