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科技金融20件大事
科技和金融就像车之双轮,共同推动着创新。2015年,“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课题组首次从生态的视角岀发,对我国的科技金融生态做了整体轮廓性描述。2017年,当课题组第3次推出本报告的时候,不仅“科技金融生态”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金融生态的概念也被更广泛地接受。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娇薇
科技和金融就像车之双轮,共同推动着创新。2015年,“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课题组首次从生态的视角岀发,对我国的科技金融生态做了整体轮廓性描述。2017年,当课题组第3次推出本报告的时候,不仅“科技金融生态”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金融生态的概念也被更广泛地接受。
从描述科技金融的生存状态及其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到刻画中国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我们对科技金融生态的观察更加深入,对中国科技金融生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中国的科技金融生态是在中国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下形成的,在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和创新创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不断演化并趋于成熟,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融的“疯狂”。
下面为大家介绍年度科技金融的20件大事
年度科技金融20件大事记 2016年3月——2017年6月
2016年3月1日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召开“创业投资机构专题座谈会”。为推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3月31日
中国母基金联盟第一次理事大会暨成立仪式在清华科技园文津国际酒店举行,大会宣告中国母基金联盟成立,并产生了联盟的领导机构。
2016年4月22日
科技部侯建国副部长带队赴厦门市调硏科技金融工作。侯建国副部长对厦门市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给予了肯定,并希望厦门市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加快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不断做岀新的实践。
2016年5月17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第五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万钢在主题报告中指岀,我们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要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利、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环境约束,推动我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关键是要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形成千军万马共冋发力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格局,要探索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激发创新主体转化成果的积极性,要探索产业化新路径,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要鼓励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要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
2016年5月30日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确定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183号)。五部门通过组织专家对各地提出的试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分析,最终确定在郑州市、厦门市、宁波市、济南市、南昌市、贵阳市、银川市、包头市和沈阳市等9个城市开展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2016年6月7日
中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该公司由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浙江省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浙江兴科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嘉兴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浙华投资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注册地为浙江省嘉兴市。
2016年6月2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推荐工作的通知》。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方案》有关要求,为加快推进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及运行工作,推荐一批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方案。
2016年7月28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规划第十七章提出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创新对创新创业的重要助推作用,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第二十六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
2016年9月14日
全国股转系统发布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专业评审方案,标志着私募机构做市业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做市业务试点工作对于新三板市场和私募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9月16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促进创业投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了基本指引。
2016年10月
全国首单证券市场注册发行的“双新创业”公司债券(“16龙腾01” “16德品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由东吴证券主承销,首批2单债券合计募资5500万元,其中“16德品债”利率为8%;11月深交所首单双创债(“16传视S1”)完成发行,发行人“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募集资金规模2000万元,票面利率7%。这是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债券作为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一个新的子品种正式问世。
2016年12月30日
科技部在深圳市召开科技创新领域扩大民间投资座谈会。黄卫副部长,科技部资管司以及包括深圳证券交易所、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前海母基金、深创投、大族激光等数十家金融机构,知名创投机构,上市公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黄卫副部长指出,科技部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要进一步提高决策效率,完善制度设计,加强与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大企业以及知名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科技创新。
2017年3月28日
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深交所、天津滨海高新区共建的天津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揭牌启动。天津科技金融路演中心的建立,是科技部火炬中心、深交所与天津滨海高新区三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的具体举措,旨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融资和综合辅导服务。
2017年4月
国办印发《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 (国办发〔2017〕34号),其中北京市、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重庆市在科技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上述5个省市能够脱颖而出,共同之处在于能够根据国家近期科技政策和管理改革的要求,围绕地方科技发展规划,落实好国家战略部署及地方的重点任务。2017年,科技部、财政部对上述5个省市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分配中的管理因素权重按满分计算,予以倾斜支持。地方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纷纷表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挥棒”,对激励地方通过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精准服务,聚力地方发展,避免科技项目过于分散和碎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7年4月12日
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支持指导,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框架下成立的“燧石星火”创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深交所正式启动,深创投、红杉资本、北极光创投、IDG等20家知名创投机构作为首批机构加入,旨在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创业投资,推动创投行业和创投机构健康发展,同时强化创投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科技部火炬中心张志宏主任、深交所王建军总经理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7年5月8日
全国首单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的“双创债” (创新创业债)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正式发行。该债券为非公开定向发行,规模10亿元人民币,期限5年,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发行人、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销商、成都银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发行,主要用于生物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建设、支持“双创”企业发展等。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一直在持续地探索和构建更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此次“双创债”的发行,将有效补充成都高新区双创工作的造血功能,为成都高新区建设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2017年5月11日
中国•成都创业孵化峰会在成都市中国•欧洲中心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峰会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开幕式,宣读了李克强总理的贺信并讲话。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创业孵化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
2017年5月16日
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在北京宣告成立。该基金由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中国中车集团、国新国际、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市政府等发起设立,总规模150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1139亿元人民币。
2017年6月6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与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17年6月17日
科技部与广东省政府在广州签署部省联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双方将本着“国家主导、部省联动,需求牵引、聚焦重大,规范高效、开放融合”的原则,从2018年至2022年,联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探索建立部省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新机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广东转化落地,推动广东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