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新常态”下:银行如何安度“阵痛”期
“从去年中旬到现在,我们行风险管理条线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大家都非常忙,加班应对各种检查。”某大型商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从去年中旬到现在,我们行风险管理条线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大家都非常忙,加班应对各种检查。”某大型商业银行内蒙古分行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前两年,我们总说自己是一家发展非常快的小银行,现在这话不再提了,监管层已明确表态,‘监管姓监’,而不是做大做强银行业。”某城商行品牌公关部总经理坦言。
2018新年伊始,强监管飓风“来袭”,一系列监管令道道直击银行业市场乱象,让一些倚重监管套利的银行感到“胆寒”。监管还会更严么?范围还会更广么?时间还会更久么?就在市场疑虑之时,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就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答记者问时表示,深化整治乱象的四大总体思路之一,便是“短期化和常态化的关系”,即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的一项常态化重点工作。
强力度 广覆盖 久持续
“银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对2018年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提出了具体的、极具操作性的工作要求,表明了监管层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态度和整治金融乱象的决心,预计我国将呈现‘强力度、广覆盖、久持续’的监管新常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强监管的高压态势,至今已持续将近1年,银行业整治乱象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不仅体现在频频开出的巨额罚单,还体现在一些金融业务规模的收缩上。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其余额分别比年初减少2.8万亿元和8306亿元;2017年前11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同业理财累计净减3万亿元,理财中的委外投资较年初减少5888亿元;银行委托贷款中的“金融机构委托贷款”同比少增889亿元,表外业务增速由过去的50%以上降到19%。
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虽然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但是政策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强监管需要在2018年得到延续。“银行理财规模依然较高,非标资产久期较长,规模下降和调整都需时间,而表外资产结构复杂且规模庞大,调整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金融去杠杆仍将继续。”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表示。
“在资金脱实向虚、宏观杠杆率高企、房地产泡沫等潜在风险状况没有根本好转之前,监管从严环境难以发生根本转变。”李佩珈强调,监管的时间跨度或将不断延长,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将呈现出长期化与常态化趋势。
短期“阵痛”或不可避免
“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经营理念以发展为主,对风险防控和合规有所忽视,导致潜在风险积累。与此同时,银行发展模式进入死胡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认为。
然而,要想从死胡同里走出来,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过去商业银行粗放式的规模扩张难以为继,通道、同业、资管、理财等业务扩张面临严厉的制约。长期倚重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的小银行将在盈利方面出现极大的困难,“2018年,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些小银行濒临破产的情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银行三季报数据显示,不少银行已经出现了营业收入下降以及总资产规模下降的情况,多家银行“缩表”趋势较为明显。例如,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集团资产总额比上年末下降6.64%,负债总额比上年末下降7.41%;民生银行资产总额下降3.11%,负债总额下降了约3.83%。业内人士分析称,“缩表”大都归因于同业业务的规模压降,随着2018年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预计出现“缩表”的银行将进一步增多。
不过,面对强监管态势,多数业内专家对于我国银行业发展仍持乐观态度。“从长远发展来看,度过监管强约束的‘阵痛’之后,银行业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曾刚说。连平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短期的‘阵痛’不一定是坏事,中小银行经过这一轮冲击后,未来在业务开展上会更加谨慎合规。”
“在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银行业资产增速放缓,中小银行面临‘缩表’,部分所谓的‘创新’业务被叫停,短期内会导致银行收入和盈利能力下降,但从长期看则有助于银行业夯实基础、防范风险、行稳致远。”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可持续发展可期
那么,银行业该如何安度“阵痛”期?多数专家认为,“治疗阵痛”需要用“长期药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剂良药”便是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从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强监管仍抱有侥幸心理或是逆势而动的银行将承担巨大的风险。
曾刚认为,监管强化将逐步打消银行过去不切实际的过度扩张取向,银行机构适应监管环境,树立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向经营管理、防风险要效益,度过强监管“阵痛”期后将踏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商业银行唯有把服务好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走出‘强监管’下银行业发展困境。”李佩珈强调,商业银行需要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更加注重内源式增长,通过创新“用好增量”,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存量金融资源“转”起来、使不良贷款“活”起来、使实体经济杠杆水平“降”下来。三是将金融风险纳入经营管理者的“血脉”,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四是发挥好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更加注重合规风险。
温彬则认为,银行业行稳致远应该做到“三要”:一要增强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自上而下树立依法合规的经营理念和合规文化,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对违法违规事件和人员严格问责。二要回归本源、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始终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进行创新,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三要加快自身改革,推进战略转型。银行要转变观念,摈弃监管套利,加快变革,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探索特色化、差异化转型之路。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