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卡、手机壳、保险,现金贷砍头息又换马甲登场
迎着消费金融合规整改大潮,众多信贷产品变化中非常大的一项,就是不再继续收取砍头息了——迫于监管压力,起码明面上不能直接收砍头息。
迎着消费金融合规整改大潮,众多信贷产品变化中非常大的一项,就是不再继续收取砍头息了——迫于监管压力,起码明面上不能直接收砍头息。
最近,许多金融机构又开始狂打“擦边球”,会员卡、手机壳、保险产品等各种疑似“变相砍头息”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
作为一个诞生已久的概念,砍头息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一直以来,监管层虽多次强调,却依然屡禁不止。
砍头息收费无标准,定价决定用户群体
据了解,砍头息收费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收取。在金融机构将贷款下发到用户的账户时,从借款本金中一次性将部分费用扣除,实际到账的借款金额比合同借款金额小,但后期按月支付的利息和月服务费却按照合同金额向借款人计收。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曾长久地应用在多个知名上市P2P平台和大量现金贷平台的产品中。
另一种方式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擦边球”模式,即利用其他搭售产品将砍头息进行费用转化。
当用户进行贷款申请时,平台推荐用户另外购买会员卡或保险产品、手机壳等附加产品,有的平台甚至将此作为申请贷款的必要条件之一;在3C等商品贷产品中,有的平台甚至不需要设计附加产品,直接对用户提高3C商品售价,以此为贷款合同申请金额,但实际消金平台支付给商户的产品价格较低,利用其中差价,实现变向收取砍头息。
有业内人士评价,砍头息之所以还能够改换面目重新登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总会有借款人愿意接受这种条件。
这种方式令借款人的贷款申请金额和实际到账金额一致,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策风险,却经不起仔细推敲。
一位持牌消金机构的产品经理认为,除非强制性搭售附加产品,否则这类产品在变相收取砍头息这方面的意义不大。他表示,“高风险用户可以提示购买,优质用户不提示或者不提供这个服务,这样产品体验上是会好很多。”
对于砍头息收费标准,一位P2P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砍头息的收费规则一般由各平台自行制定,没有固定标准,但用户对砍头息的接受程度,是制定砍头息收费规则时会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多少砍头息,决定了你的用户群体。”消金产品经理赵承(化名)举例介绍,“大家的一次性费用都不一样,比如借款期限在14天的现金贷产品,砍头息定价在4%-15%的都有。”
赵承分析,4%的定价吸引来的是资质中偏上的用户,但同时又是利率更低的信贷产品所服务不到的人群,这个定价很考验公司的风控;如果是15%的定价,那更多的是想尝试现金贷业务的公司,自己风控能力较差、预期坏账会高,因此前期把价格定高来覆盖高风险。
“砍头的诱惑”:利润前置,风险后置
事实上,众多消金平台对砍头息的趋之若鹜,正是因为砍头息带来的诱惑,从来都让人难以抵挡。
以宜人贷(注册领红包)为例。其官网显示,需要用户支付一定前期服务费。根据宜人贷今年公布的财务数据,2017年第三季度,宜人贷实收服务费为人民币24.75亿元,而宜人贷向借款人实收的预付费则高达人民币20.47亿元,同比增长72%,对这一季度3.03亿元的净利润贡献功不可没。
当然,砍头息对利润的贡献是各大消金机构追求的重点,砍头息不但为许多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增添了亮色,而且在风控方面,一次性收砍头息比按月收取息费可能发生的损失率更低。
在上述产品经理看来,一方面假若P2P平台只是撮合,优先收取砍头息能确保其收益,一旦借款交易产生损失,平台也能够减轻损失;另一方面,收取砍头息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资本输出。
“一年放款10个亿,砍头3个点,是多少钱?3000万!”某持牌机构人士给清流Club算了一笔账,他认为收取砍头息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对现金流的支持,3000万的现金流,足够消金机构养活一个30人的团队。
“利润前置,风险后置。”他就砍头息的作用总结道。
合理 or 不合理?
对金融机构的运营来说,砍头息似乎百利而无一害,但作为从业者,许多人却并不认同金融机构收取砍头息的做法。
当职业情怀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许多身在其中的从业者内心同样充满了矛盾。赵承表示,从公司经营上来说,砍头息是合理的,但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却是不合理的。
“在缺钱的情况下,大部分用户只能选择被动接受砍头息,但借10000元产生100元利息和借9800元产生100元的利息,感知是不一样的,对用户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一位业内人士感慨。
有观点认为,在中国的信贷教育还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收取砍头息的操作,实际上就是“对消费者的无情压榨”。
如今,监管层明令禁止砍头息,反而令许多消金行业受访者表示欣慰,对他们来说,现在拥抱监管,力求合规,或许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