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逾期反思:市场破刚兑 投资人教育需加强
上周,陆金所“财富汇-尊理财EG1013号”产品逾期吸引了投资市场的所有目光,事件会否打破刚性兑付,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对于投资人来说,真正了解所投资产品风险,做到责任自担,已经愈发迫切。
上周,陆金所“财富汇-尊理财EG1013号”产品逾期吸引了投资市场的所有目光,事件会否打破刚性兑付,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对于投资人来说,真正了解所投资产品风险,做到责任自担,已经愈发迫切。
陆金所产品逾期引热议
陆金所该产品是其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计划最终通过中海信托投向上市公司龙力生物(002604),用于“日常运营资金周转及偿还金融机构到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原定于12月8日到期,但是龙力生物未能按时兑付本息,最终导致逾期。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这个逾期的券商资管计划,其实和信托类似,属于高端理财产品,门槛100万起,人数不能超过200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产品在说明中明确表示产品是不保本的,在投资者习惯性将大品牌大机构与刚性兑付等同的环境下,如何打破刚性兑付引发关注。
监管一直呼吁理财市场打破刚性兑付,不久前发布的资管新规也有剑指刚性兑付。11月17日,央行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以制度形式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征求意见稿》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回归资管业务的本源。
《征求意见稿》指出,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人或者管理人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或者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都会被视为违规刚性兑付,将受到监管惩罚。在资产管理新规下,此次逾期事件如何处理也将成为市场的焦点。
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资者教育
另一方面,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型转型趋势明显。根据此前普益标准,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470家商业银行(不包括外资银行)存续共计70726款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8.45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业务结构性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家数在逐步增加。
据普益标准金融数据平台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家数为44家,较去年同期增加5家。净值型产品存续总量为1278款(外资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除外),其中城商行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为342款,较去年同期增长27.14%,呈高速增长态势。
产品形式上,“封闭式—开放式—净值型”的演变思路很好地契合了监管导向以及市场需求,同时也推动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回归“代客理财,风险自负”的资管本源。尤其是大部分全国性银行,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实力与较高的投资管理水平早已在净值型产品方面有所布局,农村金融机构则因其实力相对较弱、研究能力有限,大面积布局净值型产品还需一定时日。
普益财富分析认为,开放式产品与净值型产品成为银行主流的趋势不可改变,特别是净值型产品,因其可以释放停留在银行方面的刚兑风险,是未来理财业务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城商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数量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此前表示,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风险自担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石,金融是居民财产自主运用的活动,是价值跨期转移的契约,承担风险获取收益是金融运行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