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再临,十省份被问责!部委年底发声:请你们打消“幻觉”!
从严肃问责到详列负面清单,今年以来,地方债强监管风暴保持着高压态势。
问题不绝,监管不歇!
从严肃问责到详列负面清单,今年以来,地方债强监管风暴保持着高压态势。
日前,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对部分县市违法违规举借地方债的整改处分情况。同时,财政部已组织核查部分市县、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发函至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等10个省级政府和银监会、商务部等部门建议依法问责处理。
为了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财政部提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决心遏制地方违规举债
在此次财政部关于江苏、贵州两省的通报中,有的责任人已调离违法违规举债时的岗位,有的已经升职,仍受到问责处理。“此举体现了中央关于地方债管理‘终身问责’和‘倒查责任’的要求,也就是不管官员调离或升迁到哪里,违法违规举债的处罚都无法逃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说。
“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全面问责,中央以此宣示遏制地方违规举债的决心。”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特别是近期各部委对PPP违规现象连续发布文件,也表明中央对明年经济增长的前景较为乐观,通过PPP稳增长的压力并不大。
郑春荣表示,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范管理卓有成效,“目前的难点主要在于,一些地方基层政府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违法违规借债冲动依然存在,一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和新型融资渠道还需要加以重点防范”。
据介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继续通过平台公司以银行贷款、债券类融资工具、信托、保险或资管产品等形式替政府融资,由政府担保或偿还;二是通过不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进行变相举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尚未完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在部分地区存在,应该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郑春荣说。
打消两大“幻觉”
财政部分析称,一些金融机构认为地方政府不会破产也不敢破产,存在财政兜底幻觉,加上政府背景项目融资规模大,利率弹性小,容易快速提升单位经营业绩和个人绩效奖励,对这类项目趋之若鹜,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严格评估政府背景项目风险,放松风险管控要求,大量违规提供融资。
对于市场上地方债上级政府兜底和政府背景融资项目政府兜底的普遍认识,财政部下属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督促省级政府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继续违法违规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目前,重庆市、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苏省、贵州省已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撤职、行政降级、罚款等处分。
“开前门,堵后门”双举并重
据介绍,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问题上,坚持“开前门,堵后门”整体思路,建立形成一套包括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应急处置、监督问责等在内的闭环管理体系。今年以来更是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新情况,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和《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对制止地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形成“全覆盖”。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将持续进行,但这只是地方政府管理的一个方面,在‘堵后门’的同时,积极‘开前门’,满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引导地方政府进行合法合规的融资。”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财政部在“开前门”方面主要致力于推动试点发展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打造中国版的“市政收益债”。继多个省市根据财政部统一部署发行土地储备、收费公路专项债券之后,深圳市近日成功发行轨道交通专项债券,这是首例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新品种。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不能走靠大规模负债搞建设的老路,而是要靠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 / 经济日报(记者曾金华)、证券日报、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