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曾鸣:下一个风口是产业互联网
“未来三年,产业互联网的突破将是可见的方向。目前为止,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尚处于浅连接阶段,企业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也停留在“互联网+”上,事实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工具进行的再构和创新,可能是乘数效应。
本文源自曾鸣书院,供应链智库整理,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来三年,产业互联网的突破将是可见的方向。目前为止,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尚处于浅连接阶段,企业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也停留在“互联网+”上,事实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工具进行的再构和创新,可能是乘数效应。
他判断,未来有两条路径,一是传统产业向智能商业的升级,在教育、健康、交通等领域,这些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将涌现出平台级、生态级的领先企业;二则是颠覆式的技术,区块链技术、AI、AR等技术等进步和发展,都将为未来智能商业的演进带来更多可能。而“在线化”这个起点要比预想的难得多,平台创业者的道路更为艰难,但企业经营者很难选赛道,必须选方向。“
——曾鸣
风乍起时,你有没有抓住未来最重要的核心变化,真正利用好这股势能?
看十年:企业家变革的核心能力
你能看到企业十年后的模样吗?“你要有看十年的决心,也要逐渐培养看十年的能力。”曾鸣说,若用英语来翻译,“看十年”其实就是vision。
“有时候,你越看不清未来,越陷入迷茫之时,真正花时间去琢磨、判断未来,这可能引领企业走向新格局。”曾鸣以阿里巴巴自身实践为例,自2003年担任阿里巴巴战略顾问以来,他每年都会参加若干次集团战略会。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2007年9月28日到30日在宁波召开的那次战略会。彼时,淘宝正在急剧扩张,支付宝是该成为淘宝的一个职能、还是独立向外扩展?
那是一个相当迷茫的阶段,但讨论到最后,大家确立了阿里巴巴的未来十年战略: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同样是在那次战略会上,阿里巴巴明确了“奔月计划”,要在一年内找到一个CTO,用数据贯穿公司业务,这是生态系统的核心,也有了之后王坚的加盟、云计算时代的开启。
如今来看,开放协同、生态系统这些字眼已经耳熟能详,数据战略也愈发被企业所重视。而阿里巴巴也在今年将战略进一步升级:积极推动打造一个互联网经济体。曾鸣表示,vision是对未来的假设,也是对信念的不断思考。如今,企业的战略核心必须建立在未来基础之上,而这种对未来的判断和挑战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基于信念不断修正。这正如马云所言,阿里巴巴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对vision调整的着力点,曾鸣则强调“干一年”。在半年或一年的实践框架下,你需要努力找到聚力的方向。“vision最终是要拿来证明而非挑战的。”他表示,对vision的调整不是策略、更不是计划,而是在快速思考和快速反应二者间的快速迭代。
智能商业: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势”字到底是什么?如果对比一下1997年、2007年和201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你会看到,始终留在榜上的只有两家公司,一家是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另一家则是微软。而在2017年的榜单上,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占据了七席。
在曾鸣看来,互联网时代,你的企业是否“在线”,已经决定了你是否能更好地运用这个时代的势能。正如微软曾制霸PC时代,苹果能成为全球价值最大的企业,是因为它不光用iphone奠定了硬件标准、也用app store确立了应用和服务的获取形式,“它本身就是个生态的概念,可以说,苹果这十年成功的最重要根基,核心就是帮助整个社会完成了移动互联网化。”
曾鸣总结,这些互联网企业在面向未来的三个重要方向——在线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上,起码在两个方向上完成了重大突破。再看如今中国正在涌现出的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滴滴打车完成了打车服务的在线化,美团则构筑了生活服务网……
他将这些具有代表性、领域内奠定领先地位的企业称作智能商业。在他看来,智能商业与传统商业有明显的特征区分:基于互联网和算法优势,互联网企业可以低成本、实时服务海量用户,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基于技术驱动,不断自我迭代、提升,让个性化服务越来越精准。
从本质上来看,智能商业的精准、高效,核心就是技术驱动带来的整个商业逻辑和运营规律的重构。企业判断自己是否趋向智能商业的两大核心,一是网络协同,二是数据智能。前者的关键在于你能否从原先的线性供应链结构中解脱,形成网状、多元、实时互动的格局;后者的本质,则是要让机器取代人,直接做决策。
核聚变的开端:数据已成基本要素
企业能否完成智能商业升级,这堂课上,曾鸣给出了“四连问”作为指南:企业能不能尽可能网络化?能不能尽可能引入机器学习效应?能不能在网络扩张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哪个机器决策取代人工决策?能不能让你的数据和更多不同类型的数据产生交换?
在曾鸣看来,所谓的机器代替人决策,背后倚靠的是云计算、大数据、算法的发展。“就而今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来说,没有大数据场景,算法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反过来,如果你的数据没有通过算法引擎实时计算、产生决策,这些数据也都被浪费掉了。”
因此,他更愿意将数据称作“活数据”,“活”才是决定商业智能能否不断优化的本质。他认为,在数据循环、形成反馈的过程中,机器学习必须成为业务天然的有机组成。比如,你在谷歌上进行搜索,你的每一次点击都会帮助搜索引擎进化,而不是弹出一个“您对搜索结果满意吗”的对话框。
“换言之,任何企业未来都要找到一种和用户实时互动、实时反馈的方法,谁先完成这个闭环,谁就有最大的优势。”他也因此产生一个重大的推论:未来任何一个企业都将是服务企业。
以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为例,从2015年内部试用、到2016年邀请九家商户共创试用,今年双11,有3万家商户使用阿里小蜜,它们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已达60%,服务时间大大缩短。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取代人工客服的同时,人工智能训练师这样的新工种也应运而生,加速推动人的创造力和机器智能高效结合、升级迭代。
“网络天然会产生数据压强,推动数据智能发展,而这种数据智能也天然具备网络张力。”曾鸣强调,数据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信息在这个时代被复制和使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让它的使用过程自身就成为增值过程,对信息的消费同时也是再生产和再创造。
下一个风口:产业互联网、
如果把十年的眺望往回拉近些,曾鸣认为,未来三年,产业互联网的突破将是可见的方向。目前为止,产业互联网的连接尚处于浅连接阶段,企业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也停留在“互联网+”上,事实上,运用互联网技术工具进行的再构和创新,可能是乘数效应。
他判断,未来有两条路径,一是传统产业向智能商业的升级,在教育、健康、交通等领域,这些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将涌现出平台级、生态级的领先企业;二则是颠覆式的技术,区块链技术、AI、AR等技术等进步和发展,都将为未来智能商业的演进带来更多可能。而“在线化”这个起点要比预想的难得多,平台创业者的道路更为艰难,但企业经营者很难选赛道,必须选方向。
“未来十年属于跨界的人,企业的机会仍然在在线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三个方向。”曾鸣表示,在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步,物联网将完成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的映射,极大地扩展智能商业的边界;网络化的核心则是供应链体系的变革,在所有离线环节逐步在线化的基础上,完成从广告、零售、物流到创意、营销,到制造、采购等零售环节的全链路重构;智能化则指,算法在未来将成为每个企业都可以开放去使用、学习的基础设施,成为大规模的在线实验场。
在曾鸣看来,未来十年是传统商业、智能商业、未来商业并发的十年。未来竞争的真正壁垒不在于企业拥有什么资源,而在于你能调动什么资源,一个企业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你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上。一切都在重构,企业必须寻找到自身在网络中的新定位,你想做一个点、一条线,还是作为一个平台去引领某个生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