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重塑公募新起点
站在2017年的末端,回溯是为了寻求新的起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洁雪
2017年,公募行业的第19个年头。
在这一年里,包括流动性新规等多项监管规定的下发,从多方面对公募的具体业务环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塑了公募行业的生态。
同时,在强监管之下,我们看到公募行业取得了多项来之不易的创新。无论是首批公募FOF的诞生,还是养老金目标基金的提出,抑或是外资投资公募比例上限的开放,都是对公募行业影响深远的重磅事件。
总结2017年公募行业的关键事件可以发现,事物往往环环相扣。如流动性新规在一定程度引发了委外的赎回,而委外的赎回又加速了基金的清盘;又如今年整体强监管的风格,致使公募在投资选择上倾向于防御性地抱团,因而白马股成为今年机构最热衷的方向。
站在2017年的末端,回溯是为了寻求新的起点。
No.1 流动性新规发布
2017年对公募行业影响最深远的事件,无疑是流动性新规的发布。
3月31日,《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出炉,5个月后,流动性新规于9月1日正式发布,并宣布自10月1日起施行。
流动性新规从内部控制、产品设计、投资交易、申赎管理、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并且对货币基金进行了特别规定。相比3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新规》主要的变动大多集中在货币基金。
由于货币基金目前已经成为基金市场的发展主力,规模占到整体的58%,在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成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今年公募行业最为关注的事项。
今年余额宝的连番限额,正是今年流动性新规对货币基金严格监管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而监管层最新对货币基金提出的十多项监管指令,亦足见监管层对货币基金风险管理问题重视程度之高。
流动性新规在2017年已经从诸多方面影响了公募的业务生态,而从更长远的角度而言,未来流动性新规还将对公募行业产生更深的影响。
No.2 委外资金大撤退
在经历了2016年的疯狂跃进之后,2017年公募行业迎来了委外业务的调头转向。
先是证监会出台针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相关规定,随后又有银监会连发8道文出手整治,监管双管齐下之际,曾经风光一时的委外业务迅速退潮,委外业务迎来拐点。
最能演绎委外变动的无疑是今年2月28日成立的工银瑞信丰淳基金,其曾创下短短三日募集909.55亿份的纪录,刷新了基金史上单只基金发行规模之最,成为今年基金市场上赫赫有名的巨无霸基金。然而,在三季度工银瑞信丰淳被一举赎回了891.54亿份,份额急剧缩水,规模也骤降至18.13亿。其规模波动之剧烈,正是由于机构资金撤离所致。
在金融体系去杠杆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银行委外业务未来会如何开展,是资本市场将探索的重要命题。
No.3 百余只基金清盘
清盘!清盘!清盘!
继2015年基金清盘常态化之后,公募行业在2017年掀起又一波清盘狂潮,且较2015年而言,今年的清盘节奏更为猛烈,基金类型也更为集中化。
数据显示,2017年选择了清盘和正准备清盘的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00只,是2015年的3倍以上,成为历史上基金清盘家数最多的一年。其中,今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是基金清盘的高度爆发期。10月以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公告拟清盘的基金数量接近50只。
究其原因来看,债市低迷、委外资金撤离、监管对迷你基金监管加强是今年公募行业基金清盘大幅提速的最主要原因,而加快处理迷你基金,也成为今年众多基金公司的重要任务。
No.4 基金抱团白马股
若一只基金在2017年没有押注白马股,这一年的业绩估计是尴尬的。
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白马股取代成长股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见证了代表蓝筹白马的上证50指数一路狂飙被市场称为中国版“漂亮50”,更领略了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的人气高涨,抱团白马股成为众多资金在2017年的一致选择。
拥趸白马股的大军中,公募无疑是主力部队。在市场弱势监管趋严、金融去杠杆动作不断的大背景下,减仓中小创加仓蓝筹白马成为绝大部分公募基金的选择。也正因如此,大量以白马股进行主要配置方向的基金获得了丰厚回报,使得今年公募基金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不过,11月中旬以来白马股的连续回调也使得机构开始思索市场风格转向的命题。不少机构人士认为,在经历了白马股如此强势的一年后,明年市场将转为均衡的风格。
No.5 东方红引燃市场
接踵而来的爆款基金是今年基金发行市场最大的惊喜,而东方红资管无疑是今年爆款制造机的绝对领衔者。
今年上半年,基金销售进入寒冬的说法甚嚣尘上,但自9月开始,形势忽而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市场上接连出现多款热销的权益基金,尤其11月8日发行的东方红睿玺更是将这场爆款盛宴推向最高潮。
东方红睿玺在短短一天内获得有效认购申请金额约178.22亿元人民币,最终确认比例约为11.22%,与2007年华夏复兴9.71%的历史最低配售比已经十分接近,成为今年最受瞩目的现象级基金。
东方红资管为何能受到投资者疯狂追捧?业绩、口碑、风口等多重因素均有所影响,纵观今年数只其它公司的爆款基金,背后同样如此。
至于这种火爆模式能否持续,有待新一年的市场验证。
No.6 沪港深基金成“网红”
在各项基金类型中,年度“网红”基金非沪港深基金莫属。
截至目前,近九成的沪港深基金(成立时间满一年)近一年来录得正收益,其中收益率最高的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已经超过60%,而今年以来收益率在30%以上的沪港深基金接近20只。
不过,在成为网红的同时监管对沪港深基金的要求也有所提升。6月14日,证监会发布了《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要求港股通基金必须将80%以上(含)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又明确对管理港股的基金经理资质提出了要求。
上述《指引》在6个月的过渡期后已于12月12日起正式生效。在经历了初期的草莽发展之后,未来在港股投资方面人才储备丰富的公司,将成为港股战场的优胜者。
No.7 公募跨入FOF元年
公募FOF的诞生,是2017年公募行业最具创新性的事件。
2017年9月8日,首批公募FOF(基金中基金)产品获批,标志着公募FOF时代的帷幕正式拉开。随后,首批6只公募FOF火速成立,其中南方全天候策略FOF认购天数仅为21天,在6只FOF中最快成立。
从募集规模来看,华夏聚惠稳健目标FOF是6只基金中募集规模最大的,达到46.9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南方全天候策略FOF,募集规模为33.03亿元;其余4只公募FOF中,泰达宏利全能优选是唯一一只募集规模不达10亿的FOF,另外3只FOF的首募规模都在20亿元以上。合计而言,首批6只公募FOF一共募集到166.36亿元,募集成绩较大超出了市场此前的预期,对于后来者起到了较大的激励作用。
截至目前,尚无第二批FOF名单公布,而正在排队待批的FOF基金已经达到100只,2018年公募FOF有望迎来爆发。
No.8 分级基金加速边缘化
在遭遇系列监管新规后,分级基金在2017年沦为陪跑。
从5月1日开始,上交所、深交所发布的《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正式实施。根据分级新规,投资者要开通分级基金权限,必须满足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其名下日均证券类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且必须到券商营业部临柜办理。
上述要彻底将中小散户排除在投资范围外,分级基金场内份额交易量明显下滑,同时对场外的申赎造成影响,流动性持续减弱,更加剧分级基金边缘化。种种不利因素下,分级基金到期转型清盘成为常态。
截至三季度末,分级基金市场规模从去年底的2333.36亿元减少至今年9月末的1603.8亿元,缩水幅度超三成。在金融行业去杠杆、防风险的主基调之下,分级基金或只能越来越边缘化。
No.9 外资破49%持股红线
外资投资比例的调整,是今年对公募行业意义较为深远的事件。
今年11月10日,财政部宣布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3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时,允许外资持有基金公司的股权比例不超过33%,3年后将这一比例提升至“不超过49%”。此次外资投资比例调整,是国内基金业时隔16年之后,再次向外资放宽持股比例上限,且未来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若谋求绝对控股权将不再有政策障碍。
此外,自年初首张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牌照花落富达之后,外资私募在下半年掀起了布局中国市场的高潮。除富达外,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等多家国际私募巨头已经取得了国内私募牌照,这些外资机构更可能采取先发展私募业务后申请公募牌照的曲线路径。
在中国资本市场加速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外资在公募行业的渗透将逐渐深入。
No.10 进军万亿养老金市场
向养老金市场进军,亦是今年公募界的高度热议话题。
今年11月,证监会网站挂出《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指引从产品定义、投资策略、投资比例及运作方式等13个方面,介绍了何为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养老目标基金”)、发行这类基金所需条件以及相关规范。
养老金业务被认为是未来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最大的发展方向。多家受访公募曾表示,养老金业务在公司有着战略意义,其中个人基本养老业务的发展空间更是广阔的,公司将不遗余力在养老金业务领域进行布局。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基金行业和证监会在酝酿新的政策,明年可能就推出养老目标基金。
毫无疑问,养老金市场将成为公募“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