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金融科技时代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在京共同发布《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金融的高级阶段。2016年后,互联网各巨头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流量成本巨大,以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客户获取方式已成为过去时,加之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在监管、成本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到金融科技时代,掀开了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在京共同发布《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金融的高级阶段。2016年后,互联网各巨头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流量成本巨大,以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客户获取方式已成为过去时,加之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在监管、成本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到金融科技时代,掀开了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报告认为,受监管趋严的影响,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较为平缓,网贷逐步萎缩转型,众筹增速逐渐回落,移动支付洗牌加剧,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类基础设施愈加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整体规模不断扩张,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标配而不再是创新的手段。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热门话题。金融创新迎来新的发展起点。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金融机构,都纷纷推进科技创新,这成为金融领域最受瞩目的事件。
由此,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出现相应的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业务创新,包括智能投顾、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融资领域创新和以此为诉求带来的支付、征信、风险管理等业务的升级。
可以预期,2017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加聚焦于金融科技的突破与应用,并将更加关注技术的普遍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与监管政策随之调整的问题。
报告指出,对互联网支付的监管将健全行业制度与退出机制。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体量的增大和不断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促进整个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从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也不排除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未来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调整。
未来,监管层对互联网支付的监管可能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健全行业制度与退出机制。
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也是关键。
其次,严格限制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减少潜在风险的产生,要取缔涉嫌非法集资、自融、类似庞氏骗局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最后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方向和业务模式演变的研究和跟踪,对于各种商业模式与违法犯罪行为要厘清其各自的界限,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让触及退出条件的机构退市,避免更大风险的出现。
第二,鼓励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互联网金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和新业务,实现业务的转型升级。
第三,完善征信体系,增强互联网金融信息透明度。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面临六类主要风险:
一是流动性风险。
对于互联网银行而言,存款来源不稳定、组织存款能力差一直是其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
二是信用风险。
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创业者)、乡镇农村用户是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征信信息不全、缺乏抵押物、初创和小微企业经营与收入不稳定性较大、持续还款能力较差等因素存在,这一群体很难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互联网银行在服务这部分群体、践行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的同时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
三是市场风险。
从我国互联网银行目前的主流业务来看,业务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财富管理等领域,业务类型较为单一,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就是利率风险。
四是数据风险。
互联网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大部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如微众银行的“微业贷”、网商银行的“网商贷”和“旺农贷”等,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全面性与数据信息安全是互联网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互联网时代,客户信息量庞大且非结构化对互联网银行获取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五是操作风险。
互联网银行没有雇佣大量柜员办理业务,所有的业务操作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人工操作失误,但面签难题,程序、技术、操作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也同时暴露出来。
六是渠道风险。
我国互联网银行均未推出实体卡,客户注册时必须绑定其他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在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传统金融机构拒绝与互联网银行合作,互联网银行的理财渠道、存款渠道将面临重构压力,特别是在面签难题的影响下,互联网银行业务将难以持续开展。新兴的线上渠道在短期内还是无法替代传统的线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