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金融到消费金融时代,强监管时代的三个准备
现在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也没有与银行产生联系。可能他们目前不是银行所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这类人很难参与到金融交易。但金融科技可以让这些人在几乎零花费,零代价的情况下进行交易,这种转账交易也可以发生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这是传统银行业所不能及的。金融科技最大可能的让人、族群、国家与地区更加平等的享受到金融服务。
现在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也没有与银行产生联系。可能他们目前不是银行所需要服务的对象,导致这类人很难参与到金融交易。但金融科技可以让这些人在几乎零花费,零代价的情况下进行交易,这种转账交易也可以发生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这是传统银行业所不能及的。金融科技最大可能的让人、族群、国家与地区更加平等的享受到金融服务。
所以自2012年-2016年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不再受空间限制的贷款、理财需求被挖掘,互联网+金融第一次让用户真实感受到Fintech带来的金融服务红利:人们享受余额宝等同类产品带来的理财便捷,只需动动手机就可以进行各类基金的投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起步之后,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全部阶层用户的理财和投资需求。你可以看到有人在财付通里购买了2600万的理财产品,更高收益的理财需求被满足的同时也哺育了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的成长。
从万物生长到肆意生长,监管划边界
从万物生长变成肆意生长,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像一辆难以停止的列车疾驰而行,也滋生了一系列的行业乱象:P2P平台的恶意跑路,E租宝、金鹿等庞氏骗局,平台商业模式运营不佳的问题导致用户资金损失,造成许多用户或血本无归或负债累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放养到准入制到强监管,互联网金融管理变得更加智慧、松弛有度,包括现在金融科技市场上较为热门的两个领域“代币”和“消费金融”,均是从野蛮生长到监管划边界。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部委在市场泡沫逐渐抬头的时候联合下发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一系列组合拳的行业“严打”,清退业务运营不佳的平台,正式给行业降温,并且逐渐规范边界,进行工商注册限制、属地化管理、备案制、投资资金规范存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的控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平稳期后,消费金融成新高点
监管整顿过后,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稳定期,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多次洗牌、行业的信任影响犹存,同业竞争激烈单用户获客成本已经翻了近10倍,而消费金融是一块未待开发的新大陆,伴随着社会消费升级,用户的宽度和消费需求的深度进一步扩大,从白领、蓝领甚至学生群体均成为消费金融建树的重要滩头。消费金融的特点是小额、高频、获客成本低、市场需求庞大,收益动人。
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因为历史原因一直处于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占GDP比重较低。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20%左右,而在美国市场,该占比超过60%。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消费信贷占比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目前消费金融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基于场景的消费分期,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乐,有基于小额现金短期借贷的(现金贷),如支付宝的借呗、腾讯的微粒贷、京东金条等。
小额借贷生意变成大事业,借助着互联网场景的不断扩展,以及市场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熟悉、以及网络支付的便捷和用户消费观的改变,许多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依靠资源迅速开拓市场并获取相当可观的营收,例如:发展多年的拍拍贷在去年完成盈利,而今年上半年财报就显示利润已达到10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4倍。
除了营收之外,消费金融业务也将许多金融科技公司顺利的送到美国上市,近期,趣店、融360、拍拍贷纷纷上市,这个故事的意外应该是其中几家以互联网金融P2P业务起家的公司最终却是靠消费金融业务帮助下完成上市的。
个别机构事件引发监管加强,不合规被洗牌
今年10月份称为消费金融的分水岭,趣店上市不久引发了国内较大市场争议,这些争议原因为趣店之前消费金融业务所涉及的校园贷,暴力催收、以及创始人失败回应等事件产生的市场负面影响,股价触礁市值蒸发过半,惨遭滑铁卢。
随着日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行业政策收紧,一时间与网络小贷密切相关的现金贷风声鹤唳。
近年来,有些地区陆续批设了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或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部分机构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通知》要求,即日起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随着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暂停批设,与网络小贷密不可分的消费金融现金贷行业迎来监管严冬。在野蛮生长之后的现金贷也将很快面临“监管花匠的修剪”。
符合监管规则的才能留下,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当下问题集中暴露的现金贷给予规范。《通知》对现金贷业务开展原则、网络小贷清理整顿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现金贷业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总体来看,对于现金贷,将采取负面清单、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管理,重点在于取缔非法机构,同时,加快“正规军”开展业务的速度。
很显然,消费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一样,除了规模集聚的同时风险集聚,相对于美国、日本消费金融较为长期的发展,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刚刚起步,重心均在线上、征信体系不健全、风控手段少,普遍存在较多问题,在面临监管针对现金贷、网络小贷整顿时较为被动。所以需要做好以下关键的三点:
1.稳定的业务模式
消费金融业务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例如支付宝依托自有庞大的用户量级进行交易信息等原生数据挖掘,淘宝和支付宝作为高频的支付场景,非常近距离的掌握潜在信用分期和现金贷的用户,分别向两者开放花呗与借呗。除了支付宝这种用户场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面向学生群体、蓝领、白领等群体的分期与现金贷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如分期乐针对校园提供的校园分期商城、京东针对白领、租房领域的白条和金条业务。
2.安全的风控体系
风控可以说是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由于信用评级没有全面联网,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并不了解所服务的这些用户,用户获贷门槛较低,这也造成了市场上的“撸贷款”的黑户存在,这些用户存在侥幸心理,了解公司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规律,懂的即便是“骗贷”也不会上央行征信,对其生活也影响有限,也造成一些地区出现了有组织有规模的“骗贷”、“骗贷村”的频现。所以防范坏账和骗贷称为风控事前预防的重点,贷款公司需要接入第三发征信公司来筛选新用户申请贷款需求,降低坏账门槛。
目前而言,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由于用户群体采集广泛和芝麻分有较高的参考性而受到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的追捧,但因近期受监管政策影响,芝麻信用亦收紧与涉及现金贷业务的平台合作。因发现个别商户存在超过法定保护利率以上的各类费用,不当催收,没有按照协议履约等问题,芝麻信用目前已暂停与部分现金贷平台的合作。
合理化追偿也非常考验消费金融公司的智慧,目前由于监管要求,暴力追偿等非法手段受到较为严格的约束。
3.合规的资金存管
关于资金存管方面,可以参考的案例有第三方支付的管理要求,第三发支付作为已经在业务许可制度下发展6年的成熟行业,对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存管已经有有较为全面的管理体系。支付机构备付金起先是由客户备付金银行存管,监管比较被动,未来监管要求所有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分批次进行统一存管。
对照P2P的资金存管,是投资用户跟监管共同关注的重点,P2P存管经历了银行直连模式、第三方支付存管、银行+第三方支付和银行全面存管四个模式,在长期的摸索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存管模式争议与突发问题,即便是洗牌过后剩余的 “健壮”的P2P平台宣称了各种存管模式,但每年因资金存管问题出事的平台还是依然存在,而监管对银行存管业务和存管系统的合规性进行高强度检查也将成为常态,对象是商业银行,也关系着网贷平台的切身利益。
由于目前监管机构要求,必须以银行为主体进行全方位监管,为此,市场上的资金存管产品也应运而生,例如国内第三发支付机构易宝支付“银管通”,帮助众多P2P平台快速对接银行存管,可以在符合目前现有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帮助P2P平台接入经银监会和金融办认可的存管银行存管系统。从而实现P2P平台和规划资金存管。另一方面也消解了用户所担心的有人对投资资金擅自挪用的担忧。
面对监管对P2P资金存管进行高压政策和对未来金融科技领域全面和规划的期盼,这条“前车之鉴”对逐渐起身的消费金融领域的前路也照亮了一束光,消费金融公司也需不断完善内部合规体系,完善安全稳定的资金存管体系。监管应该不会给到消费金融再“摸爬滚打”个五年时间,如若即便如此,深耕金融科技合规方案的易宝支付也必定会有更完善的合规产品,向消费金融机构提供更好更多样的选择。金融业务的合规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1米的模式宽度,平台和行业真正需要的是把合规做到的是数千米的深度,在未来,资金的准确流向、贷款的利率、催收的手段,都会被监管要求的规范,做好该有的合规准备,才会有长远的未来。
市场空间与监管强度比肩
2017年上半年,上市系消费金融公司财报一出,大家就竞相发现,其整体业绩大幅增长,各大消费金融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均在80%以上。在中国的人口构成中,有近5亿人未被传统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覆盖,这些人给消费金融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这也是消费金融得已根本性增长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公开表示,“要是搞金融,必须要坚持有牌照,要纳入监管,监管要全覆盖”。自召开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央行方面也多次对外表态强调金融监管全覆盖,将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已经成为主旋律。除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之外,刚刚崛起的消费金融领域也将面临着比以往更频繁、更深入的监管,强监管时代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