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
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一、 从“三个一”说起
所谓“三个一”是指: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一个远久的客观命题;一种先天的缺陷。
(一)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
直面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加大货币供应量。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 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包括9个方面内容,共30条。《意见》发出后,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立即响应,出台果断措施,要求各大金融机构加 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从最近的情况看,我国金融机构执行国务院《意见》要求是有效的。2009年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2月份新增贷款1.07万亿元;3 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第一季度共计新增贷款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3月末M2余额为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增贷款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应当说市场的资金是十分充裕的。然而,从有关省市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融资困难、 大量资金流向了大型企业和大中型项目工程、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依然眼瞧着滚滚河水从自家门前流过,而不能解自家之渴,这难道不是一种奇特现象吗?
(二)一个远久的客观命题
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没有摆脱融资难的困境,其问题的症结触及到一个远久的命题——“麦克米伦缺口 (Macmilloncap)”。英国的麦克米伦爵士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个正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人。1931年,麦克米伦在调研了英国金融体系和企业制 度后,提交给英国政府一份《麦克米伦报告》,报告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即资金的供给方不愿意以中小企业要求的条件提供资金。由于融资 体制存在缺陷,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即后人通称的“麦克米伦缺口”。
世界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而形成的麦克米伦缺口,西方国家由于重视弥补麦克米伦缺口,完善了相应的金融体系,组建了相 当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同时创投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科技创新与技术革命的基础。而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中小企业在 发展过程中,麦克米伦缺口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总体放大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一种先天的缺陷
纵观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清晰的表明,现行金融体系从建立时起,就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这是一种天然的制度缺陷。
1.从金融体系的目标定位讲,具有排小性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设立的开启。改革开放后,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制开始解体,1979年,中国农业 银行从人行中分离出来,1984年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从此,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主导,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 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构架,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纳入自己的视野。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陆续组建了城市信用合作社、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但这些金融机构绝大多数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的,而把中小企业排除在门外。
2.商业银行追求现代化大银行目标
本来,我国组建城市信用社、地方性商业银行、民营性质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的初衷,是想要不同类型的银行服务不同类型的经济体。但结果却 是,城市信用社变成了城市商业银行,纷纷与国外大银行联姻,走上了上市的通道,连民生银行也成为了上市公司。这种贪大求洋,向国际大银行看齐的做法,客观 上拒绝向中小企业融资。
3.从我国金融监管而言,具有超高准则
中国金融监管是目前世界上较为严厉的国家。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有严格的防火墙制度。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仍达13%至15%,有效地控制了派 生存款倍数,控制了信贷总规模。同时在贷款发放标准上,要求企业财务报表严格,企业抵押品折扣率较高。实质上是把最好的奶给最壮的孩子喝,这种高坡填土、 肥肉加膘的做法,放大了“马太效应”。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三大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使得我国金融机构以远离中小企业为 幸运,阻断了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配置。
二、 提高战略认知
(一)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的现实意义
在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实体经济遭受最大冲击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2009年是中国就业压力最大的年份。2008年 末,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0万人和去年毕业尚未就 业的100万人。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小企业承担着扩大就业的历史使命。从这一层面来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就是支持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因此尽快解决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具有鲜明和非凡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健康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点多面广,覆盖领域广阔,可以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口,尤其是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环境,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
从长远上、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组建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组建中小银行,专门服务中小企业
纵观当今世界,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美国目前仍有9000多家地区性中小银行,其中95%的资产小于5亿美元。与此同 时,美国还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如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等;美国政府设有中小企业署,由国会拨款,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担保。日本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包括信贷协会、信用组合、互助银行、劳动银行等。日本政府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 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在日本农村,则有由政府支持,具有合作社性质的农协金融信用补金制度,农业共济保险制度等。
在孟加拉、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都有众多农村小额信贷银行。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 斯,2006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1983年,尤努斯创立了格莱珉银行,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全球已有 10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效仿格莱珉银行模式运作。
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众多的中小银行,从时机上看,也已经成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累了近5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完全有能力建立一大批资金 在5亿元—10亿元的中小银行;同时,30年里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国际金融人才也纷纷要求回国发展。可以说,组建 中小银行,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二)进行中小企业组合债券发行试点
今年我国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发行国债2000亿元,这是刺激经济复苏的一大创举。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已有多年的历史。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发债 呢?这里要有创新的举措,建议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商业协会进行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发行组合债券,由担保企业进行比例分配或在利益均衡的前提下,配给最需 要的企业。
(三)做好创业板的发行上市
目前创业板的IPO工作拉开了序幕,办好创业板,是我国证券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千方百计做实、做出成绩,使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
(四)发展中小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三大特征:(1)关注企业的成长性。银行关注的是企业历史表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对成长型的中小 企业尤为青睐。(2)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目的在于,通过培育企业成长壮大,然后转让(或上市)退出该企业,实现较高收益,从而不断 接手新企业(养猪理论)。这种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高流动性,更适合资本市场的发展。(3)投资结构具有灵活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结构,没有固定的标 准,它将根据企业的情况,由投融资双方具体商定,因此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中国中小企业中民营经济占80%以上,草根经济表现突出,具有成长快、企业组织结构简约、经营方式灵活的天然属性,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绝佳选择。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现了时代要求。
(五)完善积累机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从总体上来说共有两种:即凯恩斯式增长和熊彼特式增长。凯恩斯式增长是外延式增长,主要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熊彼特式增长是内涵式增长,主要靠技术创新带动增长。
约瑟夫·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熊彼特主张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以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他 强调发挥企业家的精神和企业家的领军作用。我国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熊彼特式增长,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同时,要不断完善自身积累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 能,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观点要览
魏杰:后三十年的改革要以民富为中心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撰文指出,改革开放激发的活力为我国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居民还没有完全富起来,未来三十年的改革中应重视如下改革举措:一是重 塑国家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新增收入要更多向居民倾斜;二是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内容,真正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三是要加 大对再分配过程的调控,更加强调公平,推动中产阶层壮大和发展。总之,后三十年的改革要以民富为中心。来源:《北京日报》
傅勇:人口红利消失不会终止我国的高增长
经济学博士傅勇撰文指出,人口红利的消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打量。我国的历程表明,人口红利并不必然带来高增长。但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否终止 我国的高增长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其他条件很可能会出现改善。劳动力成本的适当提高可以促进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 步,并且会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要义所在,这对于扭转中国的粗放式生产有关键意义。来源:《第一财经日 报》
丁青:不重视消费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发展
一个社会的总需求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构成,一般来说,消费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以后,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应该随之 得到改善,消费能力也会相应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只是一味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将难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利于积极应对国际经济 运行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当明确,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以人为本,而不重视消费的发展,或者消费比重偏低的发展格局,都不是 一种值得提倡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是可持续的发展,或者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