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提速:农行股改再上层楼
日前,银监会发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作出规定,并对三农金融部的单独核算和自我激励约束的经营机制提出规范要求。
从2008年3月以来,按照“条线管理、单元经营、重心下沉、单独核算、正向激励、有效约束”的事业部制改革思路,农行已先后在甘肃、四川、福建、广西、浙江、山东、重庆等7家分行,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
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在7家分行全面推开,到银监会下发正式的监管指引,已历时一年有余。经历了上一阶段的探索实践,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进展如何?银监会《指引》下发后,农行又将如何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对此,农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开了个好头,进展顺利
农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上一阶段,农行重点在组织架构建立、信贷和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形成、单独核算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当前,农行已在总行高管层成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全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协调解决三农金融部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董事会有关“三农”业务发展的各项决策,并由农行行长担任主任,分管副行长担任常务副主任,三农业务总监担任副主任,“三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为三农金融部提供支持保障服务的一系列专业机构也陆续建立,如“三农”核算与考评、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及资本与资金管理等中后台管理中心。
去年以来,总行先后出台了“三农”信贷业务基本规程、“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授信、担保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贷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针对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制定了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和“三包一挂”管理指引(包放、包管、包收,与客户经理绩效工资挂钩)等单项制度办法。
在总行信贷基本制度框架内,各试点行结合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也相继完善了其信贷和风险管理制度框架。
单独核算是事业部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事业部改革的难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总行有关部门会同试点行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7家试点行对单独核算的路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探索,开发了单独核算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二级分行管理成本的分摊和还原,试编了试点行的分部会计核算报告。总行制定了三农金融部财务管理办法、会计管理办法和会计报表编制指引。
目前,单独核算所需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绩价值管理系统,已在试点分行上线运行。
后续重点,实现“五个到位”
银监会《指引》下发后,结合当前的现实条件和工作任务,农行提出,将以7家试点行为模板,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
主要工作重点为:厘清事业部边界;建立健全事业部组织架构;推进事业部单独核算;健全事业部信贷和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事业部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县域支行综合改革等等。
农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进事业部单独核算仍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需要,农行将继续调整、细化或增设三农金融部的会计科目,形成相对完整的事业部会计科目体系。同时,将着力推进事业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资金差额管理模式向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过渡,实现事业部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在技术方面,将加快与核算相关信息系统的上线工作,为实现事业部单独核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充分吸收试点行的成果,制定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制定三农金融部和城市板块的收益分享办法,不断提高事业部单独核算的精度和准度。
风险管控始终是事业部改革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事业部改革与发展需要和地方“三农”、县域市场需求的特点,农行将在信贷准入、授权、担保和产品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拓宽信贷服务范围,确保“三农”客户“进得来、贷得到、贷得快、管的住”。
农行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从今年开始,农行确定了实力强、管理好、有潜力的100家百强县域支行,作为首批重点推进支行。针对一部分金融资源贫乏、亏损严重、剥离后信贷资产较少的“空心化”支行,则制定了业务发展规划和解困路线图。通过总结县支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农行力图带动整个县域支行和三农金融部的发展。
对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的改革目标,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关键是要实现“五个到位”:一是治理机制要到位,确保事业部高效、有序运转;二是单独核算要到位,确保真实反映事业部的经营绩效;三是信贷制度产品要到位,确保农行的业务产品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有竞争力;四是资源保障要到位,确保事业部运营的“弹药”充足、保障得力,无后顾之忧;五是激励约束要到位,确保基层行服务“三农”责任清、利益明、动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