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深圳是什么角色?
建国以来,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十九大”是受到全球关注度最高的一次,世界的主要媒体几乎都有相应的报道。
作者:曲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整理:经理人杂志
建国以来,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十九大”是受到全球关注度最高的一次,世界的主要媒体几乎都有相应的报道。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CNN、BBC等西方传统媒体都开始重点分析报告的关键点,这在历届党代会的报告之中比较罕见的。
十九大开幕式上报告亮点频频,既回顾了建国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也展望了未来,这对我们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研究咨询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深圳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用外国国家领导人的评价,深圳用了三十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百余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从最初的人均GDP水平不到100美金,今天达到了2.6万美金。
什么是“跨越式发展”?中国人已经给了定量化的描述,这个定量化是从实践之中得出来的。
深圳和香港对比,从1979年的2500多个深圳创造的GDP等于当时的一个香港,今天几乎一个深圳创造的GDP就等于一个香港。
按照《经济学家》杂志评选的结果看,深圳在全世界4000多个经济特区的排行榜之中,被评选为了第一名,这里面也包含了欧美的若干个经济特区,这就叫“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怎么实现的?
就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的试验和经济特区的探索是这套理论体系的一项内容,这条道路毫无疑问是坚定不移地要走下去的,而且会越走越宽广。
拿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深圳方案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十九大报告得到掌声最热烈的一次表述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要的住房问题不能靠炒卖这个思路去解决。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深圳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都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深圳从去年已经开始着手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了。
这也预示着中国土地制度正在经历第三次土改。
第一次土改,如果说是从1949年中国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国有化;
九十年代中期进行了第二次土改,是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现在正在经历土地产权制度的共享化改革。
如果这场土地制度的改革能够到位,深圳就能够率先实现总书记所说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话,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拿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来,对全国来讲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性意义。
“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怎么破题,不要让这个问题仅停留在口号上,要回答怎么干的问题了,这个方向已经确定了。
深圳要拿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深圳方案。既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建设住房的土地也一定是用来建居住功能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把它追根溯源到土地上来。
所以,深圳的土地制度也应该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深圳需要带一个头,率先拿出来解决大多数居民安居乐业居住用住房的土地供给制度,深圳不缺房子的建设能力,缺少的是用于居住的土地供给制度。
如果深圳能够把土地的相当一部分拿出来用于建设居住用的住房,深圳最大的一个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
我们对全市上万名专家人才进行过调查,谁也没想到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深圳到了迫切需要拿出“房子是用来住的”的深圳解决方案了。
我认为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中,这是深圳可以迅速进行探索的一件重大事情。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在一带一路“走出去”
深圳需要积极探索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在一带一路“走出去”。
现在我们到境外去,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说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好,特别希望深圳把建设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带出去,希望中国把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深圳经济特区的模式移植出去。
这一点我们综合开发研究院也在全力以赴地正在推动中。
我们到了斯里兰卡,斯里兰卡领导人高度评价深圳经济特区,提出把汉班托塔建设成为斯里兰卡的“深圳”。
我们到了刚果,刚果的领导人也说把黑角经济特区建设成为刚果的“深圳”。
我们到了埃塞俄比亚,埃塞领导人也说要把经济特区建设成为埃塞的“深圳”,应该说深圳的名片已经非常亮丽。
深圳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时候,要想办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上展示出来。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更广泛的对外开放,就是从过去“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已经实质性地提升了。
所以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兵,需要在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时候,继续发挥出标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