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率用到头 保出口下剂药方何在?
外贸出口持续下滑的压力,迫使中国再度上调出口退税。在5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为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之一。接着6月8日,财政部公布了6月1日起,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商品清单。
外贸出口持续下滑的压力,迫使中国再度上调出口退税。在5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为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之一。接着6月8日,财政部公布了6月1日起,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商品清单。
危机来袭,力保中小企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稳定出口更是中国所力争。如此一来,政府最直接的回应便是:退税,退税,再退税。此次退税已是2008年8月以来,中国政府第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为深受经济危机所累的外贸企业减压,进而扭转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
较此前6次,此次调整涉及面更为广泛。不仅涵盖了出口量较大的箱包、鞋类、玩具等产品,食品类商品也被囊括入内,共计2600多个10位税号商品。国税总局预计,此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将增加退税资金约252亿元。
没有人否认出口退税的提振作用。曾几何时,“出口退税”被视为中国出口型经济的“5大利器”(汇率贬值、出口退税、廉价劳动、廉价资源、廉价环境)之一,深刻揭秘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但今非昔比。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总额下降近两成,但出口退税额同比却增长了29.7%,占同期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4.3%,而进入4月,全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环比下降了9.3%,同比增幅降到了11.9%。这无不说明,相关商品出口形势在进一步恶化,但政府所承担的退税额度却在逐渐提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出口退税政策用了7轮,如今已经“用到头了”。
“如果没有订单,退税也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只是相对降低了企业成本。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订单大幅减少,仅仅依靠这一国家政策很难解决。”东莞市长安镇的蓝光塑胶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承俊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退税并非出口型企业的最终目的,更希望国家在加大对国有企业扶持的同时,也能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危机。
面对“零关税”的利好,听闻退税调整新政后,许多出口企业反应仍然比较平淡,根源就在于来自海外的订单并没有随着中国政策的调整而增加。
在去年连连调整政策之时,就有学者指出,在美欧经济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全面下降的情况下,通过人民币贬值、出口退税刺激外需来保持出口增长速度,只能是以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为代价。
“保出口要的是一服药方,出口退税仅是一味药材。” 商务部研究员白明认为。如今,此药效用几乎被挖掘殆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就指出,频繁的政策调整,即使是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样表面对出口商有利的措施,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比收益大得多的调整成本。“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在无法控制外部环境的时候变得相对无力。要保持出口,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只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东莞柏柏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伟清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出口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技术投入不够,缺乏自有品牌。企业经理张承俊则表示,很多企业不是不想创新,而关键在于缺乏资金投入。另外,还需要“两条腿”走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需要考虑,不能全指望着国外的订单。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稳定外需”提法也不太具备可行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就表示,“所谓外需就是国外需求,要想外需恢复,从根本上说,只能等待西方国家经济逐渐复苏。”这也诚如国家信息中心范剑平所言,改变目前的经济体制,开启内需市场才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关键所在。显然,如何走出“出口阴霾”,保住外贸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味药材,更需要政府的 “一服良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