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口
近两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进程中,我国金融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科技作为新金融业态的代表,可发挥出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成为金融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助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近两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进程中,我国金融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科技作为新金融业态的代表,可发挥出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成为金融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助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
近两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进程中,我国金融科技事业在同一时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科技作为新金融业态的代表,可发挥出赋能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成为金融业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助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补短板: “毛细血管”赋能实体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在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新业态产生,可有效对接“补短板”“降成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任务,有效补充金融短板,弥补传统金融难以解决好的金融需求,从而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匹配。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恰恰从政策层面上,为金融科技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明确的利好信号。
国务院日前通过的《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这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而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匹配的过程中,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症结在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实际上,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中的“毛细血管”。由于规模小、资质弱,小微企业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新金融业态,比如股权融资、投贷联动等,则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机遇,唤醒“沉睡”的资金,有效提升实体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
比如,金融科技可和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表示,在国家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服务小微企业,可通过与供应链服务平台合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并打通上下游服务商,从而有效解决其真实需求,拓宽融资渠道。
降成本: 技术创新使金融更普惠
金融业是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金融科技新业态表现在大数据、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每一个新的金融业态都产生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吴雅楠看来,金融科技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还体现在金融科技满足中小微人群碎片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上。当前,我国大众人群的信贷需求和财富管理需求日渐增长,金融科技可快速渗透到大众理财领域,有效解决其理财需求,使得金融更加普惠。
“科技让金融更有包容性,可以服务到80%以前没有被服务好的人群。”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也表示,科技和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普惠。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大企业和大工厂这些主动脉,还包括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和小商小贩,小额便捷的支付、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可以极大改善他们的经营和生活状况,获得数字技术的红利。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瞭望智库日前发布的《2012-2017科技创新对人民群众“获得感”贡献分析报告》显示,过去5年,我国科技创新带来了民众“获得感”的持续提升。在各领域的科技成果中,移动支付在提升民众“获得感”中的贡献率最高,占总体贡献率的26%。
由此可见,金融科技直接带动的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智能投顾等新业态,线上的金融场景使金融服务逐步下沉,这让以往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拓展了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让老百姓切实获得便捷、高效的移动金融服务体验。
强监管: 风险管理须贯穿始终
如上所述,金融科技一方面可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赋能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也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惠及更多大众。但需关注的是,随着金融业务持续创新,金融混业经营速度也在加快,随之而来的风险防范问题也变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金融科技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跨界跨领域的特性,风险因素可能会迅速传播到其他机构和关联行业,容易交叉感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曾公开表示,目前许多科技公司开始提供金融产品,有些公司取得了牌照,但有些没有任何牌照却仍然提供信贷和支付服务、出售保险产品,这可能会带来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
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跨界融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风险。又如数字普惠金融,其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具有新特点,在解决一些老问题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数字鸿沟,多重风险叠加等方面的新挑战。
因此,金融科技本质上仍然是金融,需要加强监管。有业内人士建议,从事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都须接受基本一致的市场准入政策和监管要求。同时,要完善金融科技统计监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持续地、动态地跟踪金融科技发展、演进和风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