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商业保理发展亟需接轨国际规则
中国的保理业务起步虽然较晚,但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理市场。近日,多位参加“商业保理与中国金融改革”研讨会的专家指出,保理业务在支持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
来源:新华社
中国的保理业务起步虽然较晚,但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理市场。近日,多位参加“商业保理与中国金融改革”研讨会的专家指出,保理业务在支持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存在盲目“创新”问题,其根源在于对保理业务内涵缺乏深层次认识,建议从加强部门协调、与国际规则惯例接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促进商业保理稳健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保理业务呈现跨越式、井喷式发展。据商务部消息,2016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已超5000亿元,为近10万家中小企业缓解了融资困难。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资料显示,目前FCI在中国有近50家会员单位,占全球会员总数的12%左右,中国市场业务量约占全球保理市场总额的15%,而在2000年上述比例分别仅为1%、0.03%。可以说,中国保理业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运行情况。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发展商业保理业务是普惠金融落地的一种可行途径,有利于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为整体经济注入活力。
不过,当前商业保理健康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混乱、人才匮乏、竞争无序、法律缺失、监管不当等等。“市场不断涌现经过演变的各种保理产品,创新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创新产品与国际标准实务不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自相矛盾的表述时有出现。”张燕玲说,归根结底,商业保理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不够规范,最基本、最紧要的就是统一行业实务操作。
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前首席代表刘志勤指出,保理在国际上拥有专业的培训及资格认证体系,形成了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惯例,业务模式十分成熟。商业保理商及有关机构只有在知己知彼,熟悉国内外既有规则的前提下,才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创新。
张燕玲表示,商业保理商要吃透现有FCI的《国际保理通用规则》(CRIF),时刻将合规性放在第一位,遵守既定标准、规范办理业务。同时,也要关注国际最新动态,如国际商会(ICC)与FCI正在谈判计划推出的《国际保理统一规则》(URIF)。
记者了解到,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阻碍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征信业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晚,也是比较薄弱的一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尤其欠缺。”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说,保理业务从供给侧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利的工具,可以考虑重点支持“征信+行业”模式在保理领域的探索,如在保理领域制定行业评级标准,组建专门的信用评级公司等。
“保理业务通过 打理 信用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信用不仅是保理业务的商业逻辑支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保理业务能够实现有效风控的一个防火墙。”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曹文忠表示,商业保理有利于培育营商信用环境,从而对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形成推动力,这无疑是征信行业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张燕玲认为,商业保理商及相关机构应加快制定国内双保理业务统一惯例和操作流程,用双保理来弥补信用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