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行业正走出“寒冬”?
身处“寒冬”的P2P网贷行业,正在出现转机。
身处“寒冬”的P2P网贷行业,正在出现转机。
据报道,港股上市公司耀莱集团不久前发布公告称,耀莱集团旗下8家公司分别同小赢集团旗下公司小贏普惠科技、贏众通金融信息签订了11项投资协议,将总计1亿元的投资金额分别按照30天、3个月等期限进行投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0%-6.1%。而小赢科技正是P2P网贷平台——小赢理财的母公司。
无独有偶。上市公司精达股份2016年年报也显示,这家公司已购买了P2P网贷平台“精融汇”的车抵贷、赎楼贷、精英贷、益汇金等合计9620万元的产品,精达股份即是精融汇的实际控制人。
不仅P2P网贷平台的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有信心购买,平台本身的融资情况,也有走出低谷迹象。
自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从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13个月间,网贷行业共发生45起融资,涉及44家平台111.69亿元融资额。其中,今年7月起,P2P网贷平台融资逐步回暖。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6月,行业融资分别只有1例、3例、1例、1例、1例,而7月至9月则分别为3例、7例和5例。
此外,网贷平台的盈利状况也逐步好转。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在接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批平台的92家网贷平台中,盈利的平台有48家,亏损的40家。也就是说,目前有超半数网贷平台开始盈利。嘉银金科10月28日发布的财务报告更是给出了不俗的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314.96万元,同比增长129.90%;净利润为22155.45万元,同比增长977.2%。盈利的主要原因是,经过1年多的合规整治,部分平台已先期完成合规化,其业务经过短暂调整后开始走上正轨,那些模式不清、特点不明、风控不足、难以为继的平台上的优质资金和客户资源,加速向合规平台转移,部分优质平台和头部平台,盈利指标快速好转。
P2P网贷行业何以近期有向好迹象,并受到投资人青睐?
首先是从2017年开始,P2P网贷在监管部门“强监管”下,持续整治,行业逐步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步向规范化过渡。比如,今年9月初,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向部分会员单位下发关于《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系统规范》征求意见稿、《互联网金融个体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后,银行存管已逐渐成为平台标配,信息披露日益透明,违规行为显著下降。整治过程带来的行业洗牌,明显起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作用。违规平台纷纷以跑路、爆雷等方式出局。真正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平台,都是各方面经得起考验的平台。此前多达五六千家的网贷平台,截至今年9月底,正常运营平台仅剩2004家。P2P网贷行业正渐进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不仅监管机构加大了监管力度,互联网行业的头部公司也在呼吁严厉打击“伪劣”互联网金融。蚂蚁金服有关人士日前就表示,民间非法集资项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而是一种欺诈行为。不能将其与正规互联网金融风险混淆。当前,应当加强甄别,严厉打击“伪”互联网金融,清理“劣”互联网金融,防患于未然。
内外部共同发力,共同净化,将有助于增强市场各方对网贷平台的信心,推动网贷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网贷平台也加快了自身合规化进程。不仅上线银行存管,接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批平台,更透明地披露信息,而且存活下来的网贷平台,也开始朝着“小额、普惠”方向转型,更好地满足小企业、个人等难以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群体的投融资需求,小微金融更是成为了网贷行业的主流业务。
随着行业向好,特别是趣店、和信贷、拍拍贷、融360等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赴美上市,麦子金服、积木盒子、爱投资、小牛在线等平台实施曲线上市,一些风投和创投,开始加码投资优质平台,优质平台提供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受到机构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则成了机构投资者投资网贷产品的“首吃螃蟹者”。
上市公司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仅显示出网贷行业的向好,也释放出值得各方重视的信号。
一方面,网贷理财产品正在成为上市公司在持牌金融机构推出的诸如银行理财、信托理财和专户理财之外的新选择。这是机构投资者闲置资金的投资新动向,未来是否会形成趋势,将直接影响非持牌机构——网贷平台的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上市公司从保本型理财市场,一步迈入非保本理财市场,风险偏好提高,影响深远。耀莱集团就在公告中强调,“P2P融资组合的短期投资较中国的商业银行提供的定期存款利率提供更佳的回报,认购P2P融资组合及订立该等投资协议乃按正常的商业条款进行,属公平合理并符合本集团及股东之整体利益。”目前IPO速度很快,上市公司募集来的超募资金,加上自有闲置资金,体量很大。如何运用,未来不仅影响理财市场,甚至也会影响到资金价格。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向来是银行理财的投资主力,上市公司用于投资理财产品的资金逐年增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已有82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7429.8亿元,而去年全年,有779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达7807亿元。相比之下,今年半年时间,上市公司买理财的规模已接近去年全年。如果一向购买理财产品偏于保守的上市公司,都开始尝试投资P2P网贷产品,那么,银行理财市场的未来将面临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