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阳光私募基金三季报
股票策略:位居各策略榜首,领涨私募重点配置大消费板块
来源:格上研究中心
九大策略今年以来表现 (一)股票策略:位居各策略榜首,领涨私募重点配置大消费板块 (二)债券策略:债市震荡下行,债券型基金稳中有升 (三)管理期货:跌宕起伏,整体波动水平抬升 (四)相对价值:阿尔法策略全年表现不佳,9月收益有所反弹 (五)量化复合策略:最高收益23.99%,前十平均收益14.12% (六)宏观对冲:1/3产品收益为负,股票配置贡献大部分业绩 (七)组合基金:配置股票型基金为主,三季度表现亮眼 证券类私募行业大数据 (一)规模篇 1)行业管理规模破10万亿,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创新低 2) 顾问管理规模呈两极分化,自主发行成私募扩张主要路径 3)3家私募机构新晋百亿级,业绩增长助力规模进阶 4)107家私募机构规模超50亿,上海地区较上季度减少10家 5)1亿规模以下私募占八成,1-10亿私募去年以来占比首次下降 (二)私募管理人篇 1) 广东省证券类私募机构破2000家,四川省证券类私募机构数量为中西部之首 2) 已备案私募机构超2万家,新备案机构总数和证券类机构数双双创今年新高 3) 新成立证券类私募机构数连续3个季度下滑,本季度降至1家 4)三季度77家私募机构入会成为观察会员,其中有52家为证券类私募 5)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本季度新备案15家 (三)私募产品篇 1) 已备案产品数破7.3万只,环比增加10.63%,证券类私募产品贡献45% 2)新备案产品总数超7000只,新备案证券类私募产品环比增加10.81% 3) 新发产品数“二八分化”现象明显,知名私募一个季度最多发行33只新产 2017年三季度大事件盘点 关键词1:最严新规 关键词2:检查与整治 关键词3:外资私募相继获批加速入场
截至2017年9月底,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达到10.32万亿,其中证券类私募规模为2.22万亿,已备案的证券类私募机构共8090家,已备案的证券类私募产品共30233只。格上研究中心全面梳理了证券类私募行业的表现。
一、九大策略今年以来表现
2017年三季度各项数据陆续出炉,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以来阳光私募行业平均收益为9.71%。其中,股票策略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10.59%,摘得各策略平均收益桂冠。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目前国内组合基金仍以配置股票型基金为主,与股票型基金收益趋同性明显。由于A股市场整体震荡向上,且三季度较上半年更加活跃、主题更为丰富,组合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10.46%,位居第二。
债市方面,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收益率震荡上行,在金融监管持续趋严、降杠杆、防风险的格局下,债市整体震荡下行,但债券策略产品表现较为稳健,且1月、5月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单月在九大策略中夺冠。商品市场方面,三季度一改上半年震荡格局,形成一轮趋势行情,但9月则开启回调节奏,几乎跌回期初水平,但整体来看,三季度商品期货波动率水平有所抬升,为未来CTA策略的盈利带来更适宜的市场环境。
(一)股票策略:位居各策略榜首,领涨私募重点配置大消费板块
三季度,A股市场在风险偏好回升的环境下,市场表现相对于上半年更加活跃、主题更为丰富,呈现出结构性牛市的特征。今年以来上证综指上涨7.90%,沪深300指数上涨15.90%,创业板跌幅收窄累计下跌4.85%。从行业来看,以食品饮料、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板块受到资金追捧,涨幅超过27%;以有色、钢铁为代表的周期板块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获得市场青睐,涨幅超过23%;表现最差的纺织服装、传媒等板块继续下跌,跌幅超过15%。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最好,平均收益为10.59%,仍然为所有策略平均收益最高。同时,不少股票型基金斩获出色业绩,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股票型私募基金排名前1/4的平均收益达34.70%。
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今年以来,大部分以精选价值股或者精选具备估值优势及确定性增长的成长股为主要投资策略的私募基金均获取良好的收益,其中业绩突出的私募基金主要配置了大消费板块,包括白酒、家电、汽车等。
格上三季度巅峰榜股票策略收益最高的希瓦资产表示,今年以来的业绩主要是布局了汽车、内房、消费和券商股。景林资产的投资策略一直以来都是在寻找行业空间大且有确定性增长,同时公司管理团队、治理结构优秀,有企业家精神,提供好产品,并建立成本优势或者差异化能力的公司和行业,包括成长确定的大消费和TMT。景林资产今年的业绩主要来源于受益于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相关的个股,以及金融行业等。今年以来,消费白马股都取得了大幅上涨,原因在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利好上市公司业绩改善,金融去杠杆和监管趋严的市场背景导致市场寻找确定性机会,加上外资通过沪股通、深股通持续流入A股市场买入价值股。在价值股行情下,基于价值投资精选个股的私募机构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
(二)债券策略:债市震荡下行,债券型基金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收益率震荡上行,并持续高位盘桓,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10一路攀升至5月中旬到达3.6左右,其后,在上下10bp的范围内震荡,利率债的期限利差被压缩至历史低位。从基本面来看,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好转,表现出韧性,对债市形成压制,从资金方面来看,年初以来的货币政策持续偏紧,4月前后的金融监管全面升级进一步加剧债市调整。在全年降杠杆、防风险的大背景下,央行在公开市场上采取削峰填谷,稳重偏紧的政策,9月份净投放量为-150亿元。
在较为紧张的市场环境下,债券策略产品表现稳健,今年1月、5月两个月,在市场环境低迷,债券策略在九大策略中夺冠,6月份为今年以来表现最佳月份,月度平均收益达0.77%。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今年以来,在债券市场偏“熊”的环境中,大部分债券型私募机构采取缩久期、降杠杆的举动,降低产品对利率的敏感程度,9月以来,利率持续高企,部分机构认为虽然仍有上行空间,但债券价格已经进入合理配置区间,开始积极布局债券市场。
另外,今年债券策略表现较好的机构普遍采用配置高收益债的配置,结合市场波动获取资本利得,在三季度巅峰榜中排名第一的中欧盛世-茂典9号主要采取垃圾债策略,在垃圾债市场逐步形成的市场环境中,这一策略收益较高,另外,部分机构采取高票息+交易策略,同时配置国债期货进行对冲或套利等,如暖流资产、万杉资本等。
(三)管理期货:跌宕起伏,整体波动水平抬升
三季度商品期货市场一改上半年的震荡格局,形成了一轮趋势行情。7-8月以黑色、能化、有色为主力,走出了一波上涨趋势,商品期货指数整体上涨接近15%,而黑色系整体涨幅更是达到30%。9月则开启了回调节奏,几乎全部活跃的期货品种整体下跌,几乎跌回季度初期水平。而前期涨幅最大的黑色系也成为了9月跌幅最高的品种。
虽然9月波动率相较8月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三季度商品期货整体的波动率水平有所抬升,为未来CTA策略的盈利带来了更适宜的市场环境。
而基本面方面,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市场定价规则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需要时间适应。经济研判及商品定价等方面均出现新的矛盾点,面临资金的多空角力。在此过程中,震荡行情不可避免,出现波澜壮阔单边行情的概率降低,CTA中高频策略或更容易有所表现,而长线策略收益可能承压。
(四)相对价值策略:阿尔法策略全年表现不佳,9月收益有所反弹
今年以来,相对价值策略整体表现不佳,其中,阿尔法策略以-0.53%的平均收益在各策略中表现垫底,行业前1/4的阿尔法策略基金,年初至今平均收益在8.73%,也位于各个策略基金之后。但单看9月,阿尔法策略平均获得了近1%的收益。
据格上研究中心分析,今年阿尔法策略表现不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今年市场一九分化且中小盘个股整体表现弱势的情况下,阿尔法策略的股票多头难有出色表现,这是由于量化策略整体选股偏中小盘的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目前各个期指仍处于贴水状态,股指期货对冲头寸开仓即需承担亏损。
进入2017年上半年,负基差的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会造成量化对冲策略年化12%左右的成本。加之2017年上半年出现的“一九分化”行情,导致偏爱中小市值的量化选股策略难以创造超额收益。近期我们调研发现,传统的量化选股策略在今年至今都一直处于比较低迷的情况,部分管理人已经开始通过高换手策略来尽可能增加超额收益。
而进入17年的下半年,我们观察到市场整体情况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第一点是IC的基差情况开始出现期货升水,这是从15年股灾后近2年来出现的非常少有的情况,基差修复的速度好于预期,这有效降低了量化对冲策略的策略成本。第二点,我们观察到进入17年6月以来,成长风格的股票涨势凶猛,这类风格更加适合量化策略基金。另一方面,通过融券和场外期权的应用,很多对冲型管理人开始考虑通过产品创新来增加资金使用效率,这也有助于收益的提升。所以综合上面的观察,量化对冲型策略应该逐步进入了可以建仓的阶段。
套利策略方面,目前整个套利策略旗下细分策略众多,包括商品期货套利(包括跨品种、跨期、跨市场)、股指期货套利(包含跨品种、跨期、跨市场)、期权套利、基金套利(分级基金、ETF基金套利)等。今年截至三季度套利策略的平均收益为2.95%,超过70%的套利型基金今年以来获取正收益。
在今年收益排名前10的私募中,包括了商品主观、量化套利,期权套利,股指套利,基金套利等不同策略的产品。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 其中,以商品主观套利为主策略的筑金投资今年以来收益最高,业绩主要来源于基于主观逻辑判断的黑色产业链的价差交易。盛冠达资产旗下的“盛冠达黄金套利1号”今年以来的费后收益也达到了13.5%,排名第二,该产品策略为黄金和白银的跨市场套利。
(五)量化复合策略:最高收益23.99%,前十平均收益14.12%
量化复合策略的业绩由多个子策略组合而成,包含量化选股,量化选债,统计套利,CTA,期权衍生品等等,业绩归因无法详尽统计,可参考各个细分策略的综合业绩表现来分析。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今年以来排行较为靠前的机构,大多布局了较多的蓝筹股,另外通过量化T+0提高换手率,获得超额收益。还有一些收益非常亮眼的基金使用了个股期权工具及高频的CTA策略。
(六)宏观对冲:1/3产品收益为负,股票配置贡献大部分业绩
三季度以来,A股市场结束“二八分化”行情,开始维持“温和震荡、存量博弈”的格局,上半年表现不佳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在三季度轮流开启了反弹行情。分行业来看,有色金属、钢铁、通信、食品饮料等行业表现不错,公用事业、传媒行业表现最差,下跌幅度超过3%。债市方面,三季度净融资额缩减了近53%,二级市场长短端收益率整体处于震荡状态,变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方面,三季度商品市场分化较大,铅、热轧卷板、动力煤等板块表现最好,涨幅超过15%,农产品表现不佳,玉米、淀粉、大豆等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整体来看,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从宏观角度配置大类资产的宏观对冲策略今年以来整体策略平均收益为5.42%。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有大约35%的宏观对冲基金收益为负,有一半的基金收益水平在0至20%之间。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以来不少表现突出的宏观对冲型私募基金其大部分业绩均由股票策略贡献。位居格上三季度巅峰榜宏观对冲策略首位的从容投资表示,今年以来旗下宏观对冲产品的业绩主要来自于商品和股票,这两类资产对组合的业绩贡献占比分别为6成和4成。就商品而言,由于其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螺纹钢、铁矿石等黑色系品种的投资节奏,获利较多;股票方面,其个股仓位比较分散,主要基于盈利改善和消费增长的逻辑进行选股。位列第三的砥俊资产表示,截止到三季度末,公司旗下宏观对冲产品股票仓位不低于70%,期货仓位在5%左右,近期没有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而近期主要收益则来自股票资产配置,以A股为主,港股为辅,未来公司将继续看好以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为主线的行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七)组合基金:配置股票型基金为主,三季度表现亮眼
从市场整体来看,三季度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环境都相对稳定,加上证金公司增持中小创、养老金入市买入创业板的消息刺激,市场风险偏好得到提升,带来活跃的市场表现。主要市场指数在第三季度都取得了上涨,其中中小板指和中证500指数涨幅居前,上涨7%以上,创业板指涨幅靠后,仅上涨2.69%。
因组合基金以配置股票型基金为主,组合基金月度收益也随着大盘涨跌而呈区间震荡之势,三季度A股市场在风险偏好回升的环境下,市场表现相对于上半年更加活跃、主题更为丰富。从业绩来看,组合基金三季度表现明显好于上半年。格上研究统计显示,组合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为1.59%,三季度平均收益为3.99%。从正负收益分布来看,组合基金3季度表现相当亮眼,呈现3个月递升趋势。
另外,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上半年高毅资产旗下高毅精选FOF以23.17%的收益位居组合基金策略第一名。进入三季度以来,希瓦资产旗下的“希瓦小牛FOF”连续3个月取得组合基金策略榜首,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该基金主要投向公司旗下两只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这两只基金收益丰厚,主要布局了房地产、汽车、零售等领域。此外,格上理财旗下产品“格上安胜定增基金1期”连续2个季度进入组合基金策略前十,截至9月底,去除业绩报酬后累计取得25.80%收益。
二、证券类私募行业大数据
(一)规模篇
1)行业管理规模破10万亿,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创新低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以来,私募行业整体监管趋严,行业行政处罚范围和力度加大,加上债市整体震荡下行,股市结构分化,商品市场宽幅震荡,各大证券投资市场缺乏整体性趋势机会,均表现一般,证券类私募在规模扩张上较前期有所减速。而受益于IPO提速、国家“双创”的背景,市场继续加大在股权投资方面的配置。
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216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1522只,管理基金规模破10万亿大关,达到10.32万亿,较二季度实缴规模(9.46万亿)增长9.09%。其中证券类私募管理规模为2.22万亿,较二季度(2.28万亿)微降;股权、创投、其他类私募管理规模为8.1万亿。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虽然整个行业管理规模在不断增长,但私募证券类基金管理规模却自2月开始继续缩减,截至9月底管理规模创新低。
2)顾问管理规模呈两极分化,自主发行成私募扩张主要路径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一年来,证券类私募顾问管理规模发展呈现两级分化,微型私募(顾问管理规模不足1亿)机构占比进一步提升;同时大中型机构(顾问管理规模在20-50亿)的占比也出现了上升。具体来看,格上研究中心发现有94.15%的证券类私募其顾问管理规模不到1亿,同比小幅增加0.97%(2016年3季度顾问管理规模为0-1亿的机构占比为93.18%)。格上研究中心认为去年三季度陆续出台的“新八条底线”等监管政策文件,对私募开展投顾业务的资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细致的规范和要求,使得市场中自身不具备募资能力且资管经验相对较少的机构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的扩张更为不易。
相比之下,满足投顾资格要求且本身资管能力较强的机构能够更快获得市场认可,较易扩大投顾产品的规模。格上研究中心发现,10亿以上的大中型证券类私募机构的顾问管理规模从一年前的主要集中在10-20亿到本季度主要集中在20-50亿,有逐渐扩大之势。顾问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以上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共32家,78.13%的机构集中于北京(11家)和上海(14家)两地。
自主发行方面,同比去年三季度,自主发行规模在0-1亿的私募机构在数量和占比上均有所下降,而自主发行规模在1亿以上的每个档位的私募机构在数量和占比上均有所增加。投顾3+3规定实施后,自主发行成为私募扩张规模的主要方式之一。
3)3家私募机构新晋百亿级,业绩增长助力规模进阶
据格上研究中心调研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百亿级私募证券管理人共27家(详见下表),比前两季度增加了1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地区。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这27家百亿级私募总规模达到3545亿,占证券类私募总规模的16.11%,占全行业私募实缴规模的3.44%。
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与2017年二季度相比,源乐晟资产、凯丰投资和高毅资产3家机构新晋三季度百亿级名单。新晋私募机构主要因业绩增长,吸引资金不断流入致总规模增加。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在股票型阳光私募前三季度巅峰榜上,源乐晟资产以34.01%的平均收益夺得北京地区魁首,凯丰投资也获得了28.23%的平均收益,旗下凯丰宏观对冲9号在宏观对冲策略排行榜上位居第二。
六禾投资、泓信投资、盈峰资本、大岩资本本季度则不在百亿名单中,这些私募机构缩减规模至百亿以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泓信投资主要源于本季度量化选股产品线规模小幅缩减,但公司整体管理规模仍在百亿附近;盈峰资本此次规模统计口径有所调整,没有纳入专户部分;大岩资本业绩有所下滑,加之在证监会定增新规后,不再募集新产品致其规模下降。
4)107家私募机构规模超50亿,上海地区较上季度减少10家
作为私募行业的中坚力量,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共有107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规模达50亿以上,较二季度减少了5家。
此外,格上研究中心发现,50亿以上私募机构中北京和上海地位仍然稳固,但上海较上季度减少了10家,今年来首次落后于北京,北京则较上季度增加了4家。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成立3年以上的机构更容易在规模上进行扩张。上海地区50亿以上的私募机构成立时间均早于2014年(含2014年),深圳地区有九成以上成立时间早于2014年(含2014年),北京有八成,江浙地区有七成。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本季度管理规模达到50亿以上的私募机构至今成立均满1年,成立满3年的占比高达85.05%,成立满5年的占比也达到一半以上。
5)1亿规模以下私募占八成,1-10亿私募去年以来占比首次下降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本季度管理规模为零的证券类私募机构为972家,与上季度(973家)基本相同;0-1亿规模的私募机构仍是市场主流,占比超过80%以上。
另外,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规模为1-10亿的私募为1202家,占比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而10-20亿的私募为165家,20-50亿的私募为119家,占比自2017年一季度以来均持续下降。
(二)私募管理人篇
1)广东省证券类私募机构破2000家,四川省证券类私募机构数量为中西部之首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超7成(占比70.13%)证券类私募机构办公地区集中在北上广,其中以广东省最多,有2111家(占比26.94%),其次为上海(1941家,占比24.77%);超7成私募(71.08%)选择在沿海地区办公。对于证券类私募机构数量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四川、湖南、湖北三省的机构数量占中西部地区超5成,为中西部地区主力,其中四川省证券类私募机构152家,数量居中西部之首;此外,得益于相关扶持政策,湖北地区本季度新增备案机构7家,成为中部地区私募机构超过百家的省份之一。
2)已备案私募机构超2万家,新备案机构总数和证券类机构数双双创今年新高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协会备案的私募机构共21221家,相较一季度增加了1631家,环比增长8.33%,增速较今年前两个季度(一季度环比增长6.7%,二季度环比增长5.34%)加快。其中三季度新备案私募机构1719家,新备案证券类私募机构442家。
3)新成立证券类私募机构数连续3个季度下滑,本季度降至1家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从已备案私募机构的成立时间来看,2015年二季度新成立证券类私募机构破900家达到近两年顶峰,近一年一直在150家以内低位徘徊,并在今年三季度降至最低谷,新成立证券类私募机构仅1家,相较上一季度的53家进一步下滑。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在协会备案的私募中,本季度新成立的唯一一家证券类私募为“湖北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机构于今年7月14日成立,是深圳明达资产的相关公司。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明达资产成立湖北明达资产的主要原因为是因为湖北招商引资,而且湖北也是协会扶持的重点地方。
在私募机构注销方面,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与今年二季度相比,本季度注销的私募机构新增205家,证券类私募机构有38家,其中有28家管理规模为0,备案时间从2014年到2017年不等。
4)三季度77家私募机构入会成为观察会员,其中有52家为证券类私募,今年以来尚无普通会员入会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备案的私募机构中共有2110家是协会会员,其中260家为协会“普通会员”,1850家为协会“观察会员”。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有77家私募机构入会,相比上季度的19家环比增加305.26%,其中有52家为证券类私募机构,占比近7成。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在今年入会的私募机构中,尚无普通会员。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加入协会,应当先申请成为观察会员,符合以下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才可以申请成为普通会员:(1)自成为观察会员之日起满一年;(2)最近一年在协会备案的基金规模在二十亿元以上,或者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在三亿元以上;(3)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及协会自律规则的行为。
5)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本季度新备案15家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在协会备案私募管理人中,内资企业有21010家,占比99.01%,仍为主流,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共占比不到1%。本季度,共有15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完成备案,其中仅“英仕曼(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富敦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备案类型为证券类投资基金。
(三)私募产品篇
1)已备案产品数突破7.3万只,环比增加10.63%,证券类私募产品对增加额贡献45%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在基金业协会已备案产品总数突破7.3万,环比增加10.63%。其中,证券投资类私募产品对增加额贡献度最大,相较二季度增加了3159只,占比约45%,股权类私募产品增加了2381只,其他各类产品增加量均少于800只。从增幅来看,创业投资类私募产品数环比增加24.94%,变化幅度最大。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共有40家私募机构备案的产品总数超过了100只。其中,备案产品数排名前五私募机构以行业内的三方机构及其相关公司为主,包
2)三季度新备案产品总数超7000只,为今年以来最多,新备案证券类私募产品环比增加10.81%
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2017年三季度新备案产品7171只,较上一季度新备案产品环比增加24.13%。此外,在新备案的私募产品中,3230只为证券投资类产品,占比45.04%。值得注意的是,新备案产品总数和新备案证券类产品数在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之后,在本季度开始增加,且本季度新备案产品总数为今年以来最多。
3)新发产品数“二八分化”现象明显,知名私募一个季度最多发行33只新产品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以来私募机构新发产品数在3月达到最高峰后到7月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从8月开始,私募机构发行新产品的热情有所回暖。而9月新发产品数有所下滑可能与部分产品发行后尚未备案有关,故从已备案的产品中统计新发产品数据会有所偏差。
在行业格局上,格上研究中心发现行业内的“二八分化”现象较为明显,规模越大的机构发行产品数越多,发行节奏越稳定。今年以来私募机构新成立证券类产品8790只,在数量上占比不到2%的50亿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机构,其发行的产品数量却超整个行业的8%。格上研究中心发现,50亿以上规模的大型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每家机构每月新发产品1只以上,而10亿以下的小型私募每家平均4到5个月才新发产品1只。在强监管之下,市场的资源日益向品牌和实力倾斜。
从今年以来新发产品数来看,有132家私募机构新发证券类产品总数大于或等于10只。其中,三季度新发证券类产品数最多的私募机构为嘉兴卓凯投资有限公司,新发产品47只。
三、2017年三季度大事件盘点
关键词1:最严新规
8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自8月30日起至9月30日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计11章、58条,分别从私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的职责,资金募集、投资运作、信息提供、行业自律、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确立了监管规则,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私募基金管理条例。
新规征求意见稿基本维持了2014年证监会颁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大致框架,但在一些具体内容上进行了调整。
根据格上研究中心分析,新规征求意见稿最大的变化是第二条对私募基金的种类进行了限定。原暂行办法中,私募基金主要分为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类投资基金(如红酒、艺术品等商品基金、债权基金等)四类,而新规征求意见稿中,私募基金仅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类,商品基金、债权基金等或面临无法归属的尴尬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征求意见稿中单独列明了关于创业投资基金的特别规定:创业投资基金可以通过上市转让、协议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股权以及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投资退出;国家对创业投资基金给予政策支持,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政策;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创业投资基金,其投资运作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创业投资基金采取区别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异化监督管理,基金行业协会对创业投资基金实施差异化自律管理和服务。
新规征求意见稿还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准入门槛作出严格规定:有违法犯罪、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不能担任私募管理人,不得成为私募的主要股东或合伙人;有因犯罪被判刑、个人负债较大到期未清偿、因违法被开除及吊销从业资格的,不得担任私募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征求意见稿还指出:未经登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基金”、“基金管理”等字样或者近似名称进行该条例规定的投资活动。
此外,新规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对托管人的职责,明确了向特定合格投资者募集、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建立从业人员投资申报登记等各方面的制度。其他主要变化还包括:规定外商投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特殊政策;给予基金业协会行业监管的法律地位;确立违规行为行政处罚标准;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内容;延长私募基金相关资料保存期限至20年等。格上研究中心认为,此次新规作为私募行业的顶层设计,正式出台后,私募行业的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将更加规范私募基金活动,保护投资者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对私募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2:检查与整治
(1)专项检查
9月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通报了上半年对328家私募机构专项检查情况,被查机构包括私募债券基金20家、跨区域私募股权基金88家、其他私募证券和股权等各类基金220家。共涉及基金2651只,管理规模1.27万亿元,占行业规模的14.8%。
从检查结果来看,12家私募机构涉嫌非法集资、挪用基金财产、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利用未公开信息获利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83家私募机构存在公开宣传推介、未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承诺保本保收益、证券类结构化基金不符合杠杆率要求、基金财产与管理人固有财产或他人财产混同、费用列支不符合合同约定、基金未托管且未约定纠纷解决机制、未按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未按规定备案基金、证券类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无从业资格等违规问题;190家私募机构存在登记备案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公司管理制度和合规风控制度不健全或未有效执行,公司人员、财务、制度等缺乏独立性等不规范问题。
违规私募机构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而违法私募机构已被立案稽查,通报地方政府或移送公安部门。
另外,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2017年第三季度中:湖南证监局在2017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中,发现天盈投资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存在公开和夸大宣传、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未遵循专业化经营原则的问题,决定对湖南天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湖北运鸿创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因发行的基金产品未履行备案手续;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个人募集资金;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基金产品;向投资者承诺最低收益;未落实投资者风险评估要求;重大事项未按要求及时向基金业协会报告等6项违规行为,被湖北证监局处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合计处以6万元罚款。以及去年曾被证监会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新富资本时隔一年多,再度因违法违规遭到证监会处罚。
(2)异常机构名单
近日,基金业协会直接公布了214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异常机构名单,总数超过全行业1/10。最新被列为异常机构的,大部分是因为未按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或重大事项更新累计2次及以上,或者是未按要求按时提交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被公示的异常机构或面临在完成相应整改要求之前,基金业协会将暂停受理该机构的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以及整改完毕至少6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机构公示状态。
格上研究中心认为,尽管有不少私募机构可能有客观理由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信批,甚至认为相关信批、合规要求过于苛刻,但诸如产品更新、季报年报等信批,应是私募机构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协会此次直接公布这些机构名单,一方面旨在敲山震虎,部分私募机构在合规运营方面确实亟待加强,尤其是信批;另一方面也是有意加强私募行业自律管理,淘汰运作不规范、不合规的机构,帮助私募行业健康发展。
(3)失联机构名单
8月28日,基金业协会发布第十五批失联私募机构公告。将上海璞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174家机构列入失联机构名单,并在协会官方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栏目中予以列示。上述174家机构中,有71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有4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协会自律核查工作中发现10家拟失联机构。
10月11日,基金业协会继续发布第十六批失联私募机构公告。已将298家机构列入失联机构名单。其中,86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协会自律核查工作中发现5家拟失联机构。列入失联名录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满三个月未主动联系协会并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从2015年基金业协会建立 “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起,至今共有16批,合计298家机构被列入失联机构名单。其中,不乏曾经的“明星”私募,包括此前风光一时的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曾因一年业绩翻6倍而被称为“私募冠军”的广州银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失联名单中还包括一些曾出现过非法集资、老板跑路等恶性事件的公司。
格上研究中心认为,虽然私募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但随着监管的不断升级,以及监管机构对待违法违规绝不姑息的态度,私募行业整体规范意识和水平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关键词3:外资私募相继获批加速入场
今年1月,富达国际对外宣布,其位于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正式获得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颁发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格,成为外资资产管理业内首家获得该项资格的公司。
时隔半年,7月,瑞银资产管理下的外商独资企业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宣布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颁发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成为第二家获得这一资格的境外私募。
在富达和瑞银取得突破之后,海外巨头便开启了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的进程。今年9月,全球最大上市对冲基金公司英仕曼(Man Group)成功以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身份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此外,富敦资金管理公司(富敦新加坡)旗下外商独资企业富敦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成功注册为私募管理人,备案类型为证券类投资基金。
几大私募巨头先后取得我国私募牌照,引起了市场对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的关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海外知名资管机构正在递交申请,欲通过备案登记拿外商独资私募牌照,甚至,全球头号公募Vanguard也有意通过在我国申请私募牌照来进军中国市场。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本季度,共有15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完成备案。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在协会备案的私募管理人中,内资企业有21010家,占比99.01%,仍为主流。虽然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共占比不到1%,但我们看到,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开放的程度加大,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正在明显加快。这些国际资管巨头以其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业绩,给国内的私募行业增添了新的生机,但同时也加剧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