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成银行业转型关键
利率市场化导致息差缩窄、同质化低效竞争成为银行业当前亟须化解的难点和痛点。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将是银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将有效破解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面临的“短、小、频、急”等难题。
利率市场化导致息差缩窄、同质化低效竞争成为银行业当前亟须化解的难点和痛点。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将是银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将有效破解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面临的“短、小、频、急”等难题。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转型
毕马威在近期发布题为《中国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问题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研究报告,列举了行业转型面临的20大痛点,并提出对这些痛点的金融科技创新应对思路与落地实施方案建议。报告认为,在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双创战略指导下,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全球商业特别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诸多产业格局中引人注目的关键力量之一。通过利用金融科技产业创新理念,解决行业发展痛点、成就客户价值,正成为银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思路之一。
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金融科技合伙人王立鹏表示,金融科技之所以成为银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思路,原因在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技术应用的突破史,信息技术对产业效率的提升要求金融领域技术化,非科技支撑的金融创新可能导致剑走偏锋,目前很多领先科技的研发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的临界点,创新需要特殊的环境和组织模式,金融机构要在生态中与创新结合。
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国概要》显示,我国金融机构受访者大多预计,未来3至5年内将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据了解,目前包括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股份制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领域的布局尤为积极。
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直言“金融科技是招商银行转型的‘核动力’”。招行积极发展金融科技,以技术力量驱动产品设计,严防信用及欺诈风险。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数据+模型+算法”的大数据风控,可“更广、更快、更强”的识别客户资质,从而做出较准确的授信判断。同时,也会对资金流向进行监测,防止放款后客户将资金用于民间借贷。
或成普惠金融发展新动力
长期以来,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短板。2017年国家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普惠金融”,在政策导向及需求的推动下,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大胆尝试,期望通过金融科技破解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所面临的“短、小、频、急”的难题。
例如,邮储银行在农村部署了2万多台移动终端,可在田间地头实现信贷现场调查、实地拍照、信息上传、实时在线审批等功能,大大简化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审批流程,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
华夏银行在全行推行“数字化银行转型”战略,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华夏银行将以大数据应用平台、华夏云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为牵引,以线上移动化、线下智能化、业务无纸化、服务协同化为导向,通过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优化研发机制、实现流程再造,提高风控能力,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与产品创新,持续推进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发展。
在小雨点网贷CEO林坚诺看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升级和发展,将不断降低普惠金融的门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使更多中低收入群体受益。“比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降低了信贷审批成本,使得小额度的借贷可以获得通过,满足了大量普通蓝领阶层的需求。高科技手段提高了审批速度,满足了消费者急用钱的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