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决胜脱贫攻坚 走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
作者:陈新光,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之一,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国际减贫事业中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2.2%下降到4%以下,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2017年10月12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形容中国减少贫困人口取得的成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凝聚脱贫攻坚的政治共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55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84%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农村贫困人口达到7.7亿。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福祉,体现了底线思维。为此扶贫工作不是一般性的民生工作、经济工作,而是关乎我们道路与命运的重大政治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基本国情,立足贫困现实,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中长期扶贫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2015年底,中国政府提出“十三五”(2016-2020年)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遵循,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国家治理与贫困治理协同推进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贫困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贫困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与贫困治理呈现出协同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包括应对贫困挑战的能力,为从源头上治理贫困、从根本上遏制贫困和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减轻了贫困治理的系统性压力,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直接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动力,提出了新要求,开启了新征程,持续推动着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而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能力。着力于贫困治理体系自身的持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顶层规划出台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出台国家脱贫、扶贫规划;二是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四是创新发展金融扶贫方式;五是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六是鼓励广大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广泛参与扶贫;七是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八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其中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挑战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
中国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
中国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其主要经验有: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农村实际、掌握贫困实情、注重脱贫实效,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贫困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二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三是坚持加快发展经济,扎实推进减贫事业。将减贫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以发展经济促进减贫,发挥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作用;四是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市场机遇与潜力、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脱贫出路;五是坚持多种形式减贫,注重提高实际效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六是分类施策,重在精准。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分类施策,重在精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地区各部门抱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近五年来,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前4年已经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564万人,年均1391万人,2017年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5年平均下来,每年减贫人数在1300万人以上。2017年井冈山、兰考县率先脱贫,还将有一批贫困县脱贫,贫困县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数量上的减少,为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将越来越宽广,中国的减贫事业将更加辉煌,中国人民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所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也指出,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已帮8亿人摆脱贫困,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率从40%下降到目前不到10%,中国做出了绝大部分贡献,中国的相关经验值得中等收入国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