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不是互联网金融的专利,蜂拥涌入的还有……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现金贷这个词语,大概还是在2015年左右,当时还是国外一种短期高息信贷产品的国内舶来品,国外叫“薪金贷”;翻译到国内,由于这种产品最大的特色是小额灵活不依托于场景,直接给借款人现金货币,所以也叫现金贷。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现金贷这个词语,大概还是在2015年左右,当时还是国外一种短期高息信贷产品的国内舶来品,国外叫“薪金贷”;翻译到国内,由于这种产品最大的特色是小额灵活不依托于场景,直接给借款人现金货币,所以也叫现金贷。
从产品形态上而言,现金贷其实并不是一个独有的现象,而是国内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线上大数据处理和信用处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一种传统金融微创新。站在传统金融角度,这也是从更多用户层面进行更灵活金融服务的一种覆盖。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次现金贷的全行业舆论危机,笔者认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吹尽狂沙始见金,这将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现金贷的认知能力也会更加科学、合理和客观。
起底现金贷两次行业性舆论危机
回顾现金贷行业的发展历史,其中有两次较为明显的行业性危机,一次是2017年初因为一些二三线现金贷平台暴露出的高息放款和大尺度推广带来的涉嫌“高利贷”的舆论;第二是这次10月份集中在趣店上市后引发的大众媒体对现金贷利息、催收以及道德价值观上的评价。
从这两次现金贷进入舆论漩涡的诱因来看,是有所不同的。
从深层次上分析,第一次是因为行业发展初期出现一些失范和业务管理上的错位,导致现金贷面临较大的监管沟通压力,最集中的表现是2017年4月10到4月14日,一周内银监会连发两道政令,分别是《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突出问题在于集中整治现金贷高额砍头息、不法催收以及违规宣传等问题;
第二次出现舆论危机,则是现金贷行业在过去一年中逐渐成长为互金高速增长模式的代表,并推动诸多平台开启上市计划,这种互金发迹平台进入资本市场与主流舆论认知之间的错位,加上平台与外部沟通不畅导致了第二次舆论危机。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经历过两次短期的现金贷舆论危机,整个行业依然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模式。根据第三方监测机构盈灿咨询的测算,现金贷市场规模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保守测算规模突破6000亿,甚至很大概率达到了1万亿。
更为关键的是,在网贷行业监管逐步细化的背景下,小额、分散并且根植于消费金融领域的现金贷已经成为各大平台主要的资产端产品,并进行信用借款撮合模式中理财端资金和借款端资产之间的匹配。或者可以这么说,现金贷已经成为网贷行业近乎“根正苗红”的产品。
破解现金贷,早已有之,互金做的是线上数据化
其实,看上去小额、分散的现金贷款模式成为行业的主流,但在几年前,无抵押、无担保,也不需要线下提交各种审批材料,银行早已推出了“个人无担保信用贷款”,或者是一些银行的“循环信用贷款”。
这种贷款的外在表现就是信用类贷款,根据用户的收入、工作、流水、征信等情况进行服务,只不过银行服务的客户群进行了更为圈层化的筛选。一般而言只有公务员、教师、国企等固定工作才享受这种信用贷款,一般的普通白领和蓝领很难享受到。
所以,如果从溯源来看,现金贷的这种产品形态在银行业界中早已存在,只不过是在产品风控流程和用户筛选上存在完全不同的业务逻辑。传统金融机构更为看重的是用户的“硬性”信用能力,以工作、资产、收入为主;而目前流行的互联网现金贷模式则完全产生了一种独立于传统信用风控流程之外的模式——借助大数据和海量风控模型来精准评估用户信用能力和授信额度,并借助线上支付、社交、公共数据等各个数据维度,来进行智能化的数据风控建设和流程化的信用审批。
这样的结果就是产生了集中、批量、高效甚至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小额、分散现金贷业务模式。用户随借随还,十分灵活,借款利率也根据用户信用敞露情况进行差异化对待。
因此,现金贷从产品形态来看并不是一种特异独行的存在,而是传统金融走向互联网金融,或者说是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信用评估和信审机制进行的一种贷款服务机制的创新。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重点倾斜到了大零售和消费金融业务,对于银行在利差缩小、资本考核力度加大的时期具有很好的盈利贡献作用,因为零售类消费金融业务具有低资本消耗和较大利差空间,也满足商业银行探索大数据风控的合作模式。
和大众对现金贷,或者是传统金融称为的“信用贷款”的规模认知不同的是,互金平台的现金贷产品在规模、代收余额等方面占比相对较小,而规模占比更大的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各种信用贷款和新推出的线上贷款产品。
据有关机构统计,从去年50多家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2016年消费贷和现金贷迎来了大发展,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市场的主体,银行的消费贷+信用卡业务总量有5.56万亿,去除信用卡之外的消费贷款规模有1.5万亿。而2016年刚好是现金贷开始爆发增量的前夜,市场规模还不大,可见在现金类贷款(信用贷款)这个领域,银行已经成为占比更大的输出窗口。
在现金贷火爆的今天,银行蜂拥进入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利差缩减和对公业务风险频发的情况下,开始蜂拥进入个人零售金融业务,而现金贷业务则因为小额分散以及高利息展露成为一块肥肉。银行业早已开始进入。从最开始招行闪电贷以“移动贷款、流程简单、60秒审核放款,日利率万三到万五,额度1000到50万”的产品特质在主要个人客户中推广,后期银行在现金贷的产品设置上也开始朝着小额和灵活方面发展。
比如:
2014底建设银行就推出了快贷产品。快贷产品年化利率5.6%,正常还款按实际使用天数收取利息,无其他费用。普通客户贷款额度为1000-5万元,截至2016年末,建行的快贷产品已经累计服务客户超过200万户,贷款投放超过700亿元。
工商银行也有一款现金贷产品——工银融e借。“贷款额度一般是600-3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2年,不可展期。利率一般是按照央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收取。具体利率以各地分行执行时为准。
包商银行也推出了现金贷新产品有氧贷。以有氧现金贷为例,其APP信息显示,用户贷款额度为1000——20万;日利率为0.03%——0.06%。
在这一方面,银行其实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发布自己的,利率比外部现金贷平台较低,额度也较高的现金贷产品,此前一般是叫做个人信用贷款,但其实其小额化的趋势也开始体现出来。而另一种做法就是采用助贷模式,将资金批量批发给具有互联网信贷发放能力的平台,由对方提供风控、授信和催收管理,银行则提供资金和放款通道以及风控的补充,这种方式也一度成为了很多现金贷平台解决资金来源的一大法宝。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现金贷也不仅仅是互金的专利,也不是只有在互金这个行业里面才玩得转,在传统银行的立场上,同样也是一块很不错的市场。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1.广义的现金贷,额度较高利率管理也灵活;2.银行逐渐提升了自身的大数据风控和流程化管理能力。
叩问合理性,现金贷“存在即合理”的另一种解释
现金贷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除了行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其在满足更多小微普惠人群金融需求的过程中,发展呈现出了爆发性增长的特点,一度成为某一时期最引发资本关注的领域。
诚然,对这个行业存在它的合理性,也存在它发展初期的一些类似于原罪的业务规范问题。市场空间大,各个平台竞相进入,市场圈占规模直接导致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这也成为国内上千家现金贷平台的利益依据。
1.目前接近6.6 亿无征信记录人群、低收入人群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央行覆盖征信人群在8亿左右),对小额借款存在天然需求;
2.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和分期消费的习惯逐步养成,小额高频资金周转成为一种行业需求;
3.国内消费金融增长空间大,未来仍将维持 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19 年将达到41.1万亿元。在市场基础成熟的条件下,以互联网+大数据驱动的线上风控技术在过去的几年中逐步成熟,这也成为现金贷行业快速壮大的一个技术条件。
所以,反观这几年现金贷的爆发增长,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现金贷集中表现出的问题,也寄希望于后期监管和市场准入,将利率、金额、多头借贷、风控能力以及催收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规范,这样才能逐步产生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现金贷行业。
吹尽狂沙始见金,这也将是未来几年现金贷要面临的一个过程,最后留下的也将是具备优质的金融服务提供能力,有核心技术驱动,为用户提供小额分散的现金周转需求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