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不足 基金参与创业板犯愁
这厢是创业板的高调挺进,那厢却是基金公司的裹足不前。最近几天,中国证监会和深交所密集发布了有关创业板投资者暂行规定、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及配套文件,于此同时,由于投研投入不足,缺乏对创新商业模式和对流动性风险的把握,多数基金公司可能暂时缺席创业板投资。
“做创业板的投研性价比太差,我们公司就20多个研究员,主板企业都看不过来,中小板一般不看,更别说创业板了。”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研究员坦言,研究员工作量已经饱和,无暇顾及创业板企业。他算了笔账,一个研究员能“吃透”的上市公司也就10多个,“看住”20个公司就不错了,公司总共有20多个研究员,研究范围能覆盖500个公司,而两市主板企业多达1600多家,所以,“根本没时间看创业板”。而“没时间”的连锁反应则是没研究报告支撑、创业板企业进不了股票库、基金无法投资创业板企业。“除非是投资特别有价值的‘个案’,基金公司不可能‘撒网’研究创业板企业。”
除了“无暇顾及”,另一些基金公司则流露出“畏难情绪”。“很多创业板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同,看不清楚,很难赚钱。”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表示,很多创业板企业是创新型企业,而创新型企业包括众多行业和不同商业模式,相比传统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多是“轻资产”结构、无形资产比重高,不同业态和不同模式企业的财务结构可能千变万化,行业差异非常大,企业之间可比性较差,这需要更灵活的专业判断。
业内人士认为,在“无暇顾及”和“畏难情绪”的背后,还有基金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创业板企业就相当于‘小水塘’,基金这样的‘大块头’进去,不得不防着流动性风险。”有券商基金研究员称,由于创业板企业普遍流通市值较小,容易为投机资金所操纵,对基金公司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要求很高。“事实上,基金公司对中小板企业整体参与度不高,也和这个原因有关。”
基金的冷漠似乎与创业板“需要有风险识别、承受能力投资者”的初衷相悖离。“正是因为创业板的风险较大,作为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更应该参与其中,分担一部分风险。”一位基金经理认为,如果缺少基金带来的资金,创业板可能出现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现象,造成估值水平偏低,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估值定价体系,基金发现价值的功能不能在创业板上合理体现出来,创业板也无法对更多优秀企业产生持久吸引力,从更长远的角度讲,不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此外,他认为,从具体操作来说,基金公司也没有必要对创业板企业过于谨慎。公募基金是分散投资,在单一创业板股票上所承担的风险不大,其收益盈亏也不会对整体业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有证券公司人士指出,8日晚间公布的《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乎业界此前“为投资者设定资金门槛”的预料,只要求投资者有“两年以上交易经验”,而暂时达不到“两年”标准的,只是申办开通程序略为复杂。“这显然是为了弥补基金可能缺席的资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