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宏调决策700天

2009-06-09 09:28 238

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着中国决策层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着中国决策层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4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及美、欧、日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至今,由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场危机传导到我国难以避免,也使我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具有梯次渐进的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密切关注危机发展的动向,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各阶段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事态的发展和影响的逐步显现,为应对危机,中央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及时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积极应对危机严峻挑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树立应对危机的忧患意识

    2008年6月之前,“次贷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国际金融风云急剧变化。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境外金融资产价值缩水,部分从事石油、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企业遭受损失;作为市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等等。

    应该说,这一影响和损失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来说,还是相对有限的。

    这一阶段,从国内经济运行的自身状况来看,解决过热和通胀趋势是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中央提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延续4年前开始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是“双防”: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与此同时,中央要求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风险和冲击。

    2007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谈到美国“次贷危机”问题,强调要看到国际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在增加。他指出,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影响表明,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迅猛扩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扩散性加剧。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金融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风险,加剧了全球金融的不稳定性。一旦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时隔不久,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突出地强调要树立忧患意识。

    他警醒地指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中,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下,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现实的。我们必须有足够估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严重金融风波,等等。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足一些,也千万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一旦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2008年前几个月,我国经济发展还遇到了突发性的困难和挑战——自然灾害频频,先有南方的雨雪冰冻,接踵而至的是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危机时刻,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灵活把握宏调政策的力度

    2008年年中,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沿海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这时候,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我国物价出现大幅度攀升,CPI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加剧。

    6月中旬,中央、国务院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就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筹办奥运等提出总体要求和部署,并研究了经济问题。胡锦涛在会上提出,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节奏。

    他再次强调要注重防范经济风险,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做到有备无患。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征,高度警觉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汇率变化的动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妥善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幅度,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

    依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判断,7月,中央决定,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同时,为应对危机的影响,中央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开始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并密切同国家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会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

    由“双防”到“一保一控”,这是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次调整。在重点解决国内经济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危机的措施,充分体现出中央“见事早”,这为后来应对危机的严重冲击打下了基础,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再次果断调整宏调政策

    2008年9月中旬,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美欧金融体系陷入融资功能严重失效和流动性大量短缺的困境,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跌落,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冲击明显加重,特别是9月份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经济运行态势出现大的变化。

    第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长率只有9%。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0月比9月下降了10.6点,近年来首次低于100;当月工业生产增长率降至近年来少有的个位数,亮起了“偏冷”的蓝灯。

    10月-11月,年中时高企不下的CPI连续两个月低于4%,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而PPI则分别为3.2%、2%。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企业效益下滑。11月份的工业企业利润率只有4.9%。部分中小型加工企业倒闭,加剧了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返乡。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解决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如此复杂多变的严峻局势,使国内外舆论一时间对世界经济、我国发展的基本走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央冷静地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和长期趋势,作出科学判断: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会有所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

    中央提出,这场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国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危机给发达国家造成巨大压力,对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国加强国际合作、谋取更多国家利益提供了有利时机。

    基于对国际形势冷静客观的分析,中央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树立世界眼光,从国情出发,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积极应对”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调整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力度,注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外需,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更好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最大限度维护和发展我国利益。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10月,中央再次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了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中央对这一轮宏观经济调控更有信心,政策的运用更加成熟。为尽快扭转我国经济下行的态势,中央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这是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次调整。“决策准、出手快”是这次调整的鲜明特点。

    10月9-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分析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社会大局稳定。

    胡锦涛在会上指出,必须按照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部署,全面做好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设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搞得更周全一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

    他强调,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潜在的重大风险因素,完善经济安全保障机制,尤其要搞好金融安全、能源安全保障,有效维护我国利益。要关注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因素给一些企业造成的影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随即推出的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一系列应对危机“组合拳”中,力度最大、最为国内外关注和热议的,是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十项措施从酝酿到出台,只用了一周时间。

    这十项措施,体现了这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更重视民生,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十项措施中至少有五项与之相关;首次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税制转型改革列入扩大内需的举措之中,仅税制转型改革即可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将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将扩大投资与拉动消费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紧密结合,既有利于现阶段扩内需、促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在国内“挑灯夜战”、“争分夺秒”的同时,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国际会议、外访。“来自中国的声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应对危机的战斗同时在国际国内两个“战场”打响。

    10月下旬,胡锦涛参加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提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建设性意见,指出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

    11月15日,胡锦涛在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作《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讲话,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四点建议,特别强调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阐明中国应对危机的态度和举措。

    11月21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携手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演讲时强调,国际社会应该认真总结这场金融危机的教训,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把握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创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11月22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凝聚共识、承担责任、交流合作、规范引导、协调行动等五点主张。

    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将延续的形势判断,这年底,中央就2009年的经济工作作出战略部署。

    1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强调,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同日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重申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并提出坚定信心、做好工作的六点要求。

    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2009年经济工作要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要任务,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左右。会议指出,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背景下,实现这样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

    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险象环生。从本质上看,这场危机是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当、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是美国长期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他强调,能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他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落实“一揽子计划”的应对方案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年初,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相比较而言,由于一系列应对举措的迅速实施,我国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但总体来说,我国实体经济受危机的冲击仍比较严重,经济下行的压力还相当巨大。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应对的举措必须完善、力度必须加大、工作必须努力。2009年元旦,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重申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任务和重点,提出“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的要求。1月中旬,他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强调,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尤其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坚定信心,夙兴夜寐工作。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9年的前几个月,我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对应对举措进行配套和完善。在货币政策方面,不断下调银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一季度新增贷款约4.58万亿,同比大幅度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除继续实施2008年提出的“4万亿”等措施外,还推出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海峡西岸区域振兴规划等。这样,从2008年10月到2009 年初,我国逐步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对方案,被称之为“一揽子计划”。

    这个“一揽子计划”包含4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结构性的减税;二是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涉及十大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三是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准备在2年内投入1000亿元,加快推进科技专项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后劲);四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在 3年内投入8500亿元)。这4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体现了该计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特点。

    2月下旬,“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部推出。这是我国新出台的一记应对“重拳”,当时被有关媒体称为“全球经济中的最大看点”。

    此规划涉及的十大产业中,有8个是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并对其他相关行业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除物流之外,9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比重的1/3。在就业方面,这十大产业就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30%。

    综观此规划,政府着重强调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在财税方面,通过调整税费为产业“减压”;在金融方面,通过扩大融资渠道和信贷规模为产业“松绑”;鼓励自主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兼并重组。此规划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运用市场倒逼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它的实施,无疑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型。

    有媒体评论说,中国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或将由此开始;而在短短40天左右的时间里紧锣密鼓地推出如此宏大的规划,显示出中国政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心和执行力。

    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提出,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共克时艰。必须把握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同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要求。

    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会议将“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作为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并对这一年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和原则要求。会议认为,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保八”目标有相当的难度,但经过努力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温家宝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心暖则经济暖,全体中国人都要坚定信心,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见事早、决策准、力度大、措施实——中央在应对危机中展现的高超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政策效应在经济运行中初现,我国在重大挑战面前经受住了考验。一季度,我国GDP增长率达到 6.1%,增速虽出现大幅下滑,但在全球经济一片凋零的形势下可谓“一枝独秀”,堪称一大亮点。据统计,1—4月,我国投资增速加快,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消费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3%;工业生产逐步趋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保障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

    4月初,胡锦涛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并发表《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讲话,阐述应对金融危机的主张、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立场,并介绍了我国应对危机采取的举措。他指出,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这表明中国的应对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是积极有效的。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呈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他充满信心地说,寒冬过后必将迎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春天。只要我们增强信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克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尚未见底,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平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由此,我国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任尚未完成,应对举措仍在不断推出。继4月出台有诸多亮点和突破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后,6月初,又公布对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实行补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加强就业的五项措施。中央表示,将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应对举措。

0
标签: 金融 危机 经济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日将举行金融危机经济高层对话

2008-10-28 11:15
584

林毅夫: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

2018-08-17 12:06
55991

消费增长强劲 消费金融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017-08-29 16:59
5004

张庭宾:中国金融经济危机已经在所难免

2013-07-01 21:46
14288

中国金融经济危机已经在所难免

2013-07-01 21:42
884

澳大利亚失业率上升有“危机特征” 经济面临衰退?

2013-06-18 10:29
72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