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内贸险困境 险企吁请开放出口险
2009-06-08 16:17424
收官还是另辟蹊径?
这是摆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下称内贸险)公司面前的难题。因为内贸险供应商的处境近来有些尴尬——需求量飙升,业务增量递减。
因此,其又把目光投向了出口贸易信用险(下称出口险),强烈要求监管层放开经营权。
此刻,国内惟一具备出口险业务资格的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却“弃内攻外”,内贸险五雄格局已变;但其硝烟味并未散去。与此同时,苦苦挣扎于生存边缘的内贸险供应商更希望走出中国信用体系的困局。
格局生变
原来,内贸险市场基本“五分天下”。
中信保、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和安联财险等五家中,除中信保同时经营内贸险和出口险外,其余四家均只涉足内贸险。其中,平安、大地和安联都分别采用和国际信保巨头——科法斯、安卓、裕利安宜的合作模式。
市场骤变,被打乱了的内贸险市场格局或许正在被重新排序。
平安财险负责人则坦言,目前为止,今年业务增长低于上年预期,原因有二:企业08年营业额普遍下降,导致预计增收的保费落空;市场风险增加后,核保进程大大延长,需要审批的资料增加,签单效率下降。
据悉,大地财险、安联的态度类似于平安财险;他们认为信用险有不低于10%的免赔额,倘若保险公司盲目冒进或者专业能力不足以准确评估买家风险,导致承保业务损失频发,恐对客户不负责任。
与此同时,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费率普涨20%至30%,有的公司甚至“砍”去个别行业30%的信用险额度。大部分信用险商在去年数据没有出炉之前,严控新单业务规模。
在平安财险董事长任汇川看来,导致信用险费率上涨的主因之一就是今年以来信用险赔款急剧上升,国外贸易对手资金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对内贸险业务持谨慎态度。
而中信保方面表示,作为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的他们正倾全力保增长、保出口,扩大企业的信用险覆盖率。其背后之意是,难免会无力顾及内贸险。
理论上,囿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企业对信用保险的需求激增,开展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多数与外资合作的内贸险供应商却极为慎重,加之,中信保全力以赴攻坚出口险,这反倒给了特立独行的人保财险绝佳之市场机会。
“我们不会却步,反而会稳步发展内贸险业务,绝不收缩。”人保财险负责人告诉本报。
不过,上述人保财险负责人表示,谨慎是出于对市场宏观形势的判断,即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内,信用风险加大是一个普遍现象。
人保财险方面亦表示其内贸险需求急剧增加,问询增加60%左右。需求增长的以中小企业和贸易公司居多。
“而这些有内贸险需求的公司中,有些买过信用险,但由于种种原因,既有承保能力的问题,也有服务的问题,目前欲转投人保财险。”上述人保财险负责人透露。
跛脚的信用风险狙击手
不过,纵然是市场机会降临,还是走不出信用体系桎梏。囿于信息不对称与政策瓶颈,没有出口险经营权的内贸险供应商们就像是跛了脚的信用风险狙击手。
信息、专业的匮乏比市场格局如何划分更为关乎信用险的生存。
平安财险负责人说,自2003年10月平安签发业内第一张信用险保单迄今不足6年,虽然平安的年业务增长平均超过50%,累计为2000多亿的贸易额提供了风险保障,但相比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是杯水车薪。
尽管平安产险将信用险列为战略发展产品,不断加强投入,但客观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用保险的市场渗透。
一方面,政策监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导致透明度差,风险评估难度大,国内信息共享程度低,信用体系不完善。这制约了更多保险公司提供信用风险保障产品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很强,保险公司在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成本更高,人才成长的时间也更长。”上述平安财险人士说。
对此,人保财险方面亦深有同感。
“国内政府和行业组织内还存在着一些类似的信息孤岛。”一位人保财险负责人说。
事实上,为获取全面且真实的买家信息,人保财险曾多方联系有关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采集机构;希望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接信用信息体系,兼容、共享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资源。
不过,此过程中,人保财险却频遭壁垒。
至于出口险的准入,人保财险人士说,作为出口险领域的开拓者,该公司目前却没有业务经营权。
2001年,人保财险原信用保险部分离出去后,出口险业务被中止。不过,该公司各级机构中仍然留有一定数量的业务人员,具备相当的业务经营能力。出口险经营权的限制导致两方面问题:限制了客户选择权与保险人经营规模。
因此,人保财险强烈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早同意该公司经营商业性出口险。平安财险同样有此诉求,期待有朝一日涉足出口险领域。
“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承保信用保险能否盈利取决于专业和信息。信用风险的核心是信息。”人保财险负责人说。
这是摆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下称内贸险)公司面前的难题。因为内贸险供应商的处境近来有些尴尬——需求量飙升,业务增量递减。
因此,其又把目光投向了出口贸易信用险(下称出口险),强烈要求监管层放开经营权。
此刻,国内惟一具备出口险业务资格的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却“弃内攻外”,内贸险五雄格局已变;但其硝烟味并未散去。与此同时,苦苦挣扎于生存边缘的内贸险供应商更希望走出中国信用体系的困局。
格局生变
原来,内贸险市场基本“五分天下”。
中信保、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和安联财险等五家中,除中信保同时经营内贸险和出口险外,其余四家均只涉足内贸险。其中,平安、大地和安联都分别采用和国际信保巨头——科法斯、安卓、裕利安宜的合作模式。
市场骤变,被打乱了的内贸险市场格局或许正在被重新排序。
平安财险负责人则坦言,目前为止,今年业务增长低于上年预期,原因有二:企业08年营业额普遍下降,导致预计增收的保费落空;市场风险增加后,核保进程大大延长,需要审批的资料增加,签单效率下降。
据悉,大地财险、安联的态度类似于平安财险;他们认为信用险有不低于10%的免赔额,倘若保险公司盲目冒进或者专业能力不足以准确评估买家风险,导致承保业务损失频发,恐对客户不负责任。
与此同时,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费率普涨20%至30%,有的公司甚至“砍”去个别行业30%的信用险额度。大部分信用险商在去年数据没有出炉之前,严控新单业务规模。
在平安财险董事长任汇川看来,导致信用险费率上涨的主因之一就是今年以来信用险赔款急剧上升,国外贸易对手资金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对内贸险业务持谨慎态度。
而中信保方面表示,作为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的他们正倾全力保增长、保出口,扩大企业的信用险覆盖率。其背后之意是,难免会无力顾及内贸险。
理论上,囿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企业对信用保险的需求激增,开展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多数与外资合作的内贸险供应商却极为慎重,加之,中信保全力以赴攻坚出口险,这反倒给了特立独行的人保财险绝佳之市场机会。
“我们不会却步,反而会稳步发展内贸险业务,绝不收缩。”人保财险负责人告诉本报。
不过,上述人保财险负责人表示,谨慎是出于对市场宏观形势的判断,即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内,信用风险加大是一个普遍现象。
人保财险方面亦表示其内贸险需求急剧增加,问询增加60%左右。需求增长的以中小企业和贸易公司居多。
“而这些有内贸险需求的公司中,有些买过信用险,但由于种种原因,既有承保能力的问题,也有服务的问题,目前欲转投人保财险。”上述人保财险负责人透露。
跛脚的信用风险狙击手
不过,纵然是市场机会降临,还是走不出信用体系桎梏。囿于信息不对称与政策瓶颈,没有出口险经营权的内贸险供应商们就像是跛了脚的信用风险狙击手。
信息、专业的匮乏比市场格局如何划分更为关乎信用险的生存。
平安财险负责人说,自2003年10月平安签发业内第一张信用险保单迄今不足6年,虽然平安的年业务增长平均超过50%,累计为2000多亿的贸易额提供了风险保障,但相比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是杯水车薪。
尽管平安产险将信用险列为战略发展产品,不断加强投入,但客观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用保险的市场渗透。
一方面,政策监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导致透明度差,风险评估难度大,国内信息共享程度低,信用体系不完善。这制约了更多保险公司提供信用风险保障产品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很强,保险公司在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成本更高,人才成长的时间也更长。”上述平安财险人士说。
对此,人保财险方面亦深有同感。
“国内政府和行业组织内还存在着一些类似的信息孤岛。”一位人保财险负责人说。
事实上,为获取全面且真实的买家信息,人保财险曾多方联系有关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采集机构;希望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对接信用信息体系,兼容、共享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资源。
不过,此过程中,人保财险却频遭壁垒。
至于出口险的准入,人保财险人士说,作为出口险领域的开拓者,该公司目前却没有业务经营权。
2001年,人保财险原信用保险部分离出去后,出口险业务被中止。不过,该公司各级机构中仍然留有一定数量的业务人员,具备相当的业务经营能力。出口险经营权的限制导致两方面问题:限制了客户选择权与保险人经营规模。
因此,人保财险强烈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早同意该公司经营商业性出口险。平安财险同样有此诉求,期待有朝一日涉足出口险领域。
“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承保信用保险能否盈利取决于专业和信息。信用风险的核心是信息。”人保财险负责人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