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打造境外投资保障体系
2015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自贸区境外投资迈入了以构建管理服务链为核心的3.0版,建立了境外投资项目库、资金库、信息库,打造企业境外投资保障体系,推动境外投资逐步与国际接轨。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自贸区境外投资迈入了以构建管理服务链为核心的3.0版,建立了境外投资项目库、资金库、信息库,打造企业境外投资保障体系,推动境外投资逐步与国际接轨。
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初,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1.0版本,突出境外投资制度审批改备案、投资管理便利化;第二阶段则以金融改革为核心,实现了境外投融资便利化。最新数据显示,在境外投资制度不断创新突破的同时,自贸区投资规模成倍增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自贸区境外投资主要具备三方面优势。首先是投资便利,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将原来需要耗费数月的多部门、多流程审批手续,简化为“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企业在三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备案证书。
其次是融资便利,上海自贸区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在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管理框架下,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为“走出去”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和并购等提供了融资服务。
第三是模式创新,自贸区创新突破了股权投资基金的出海之路,助力企业收购全球范围内的潜力资产、开拓国际市场,其中不乏民营企业与央企合作出海的案例。同时,区内金融机构也积极开展跨境投融资业务,包括内保外贷、跨境并购和项目贷款、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等。
随着外联发商务咨询、海际金控、长盈股权投资等六家发起单位成立境外投资服务联盟,3.0版的上海自贸区跨境投资拉开序幕。3.0版意味着自贸区将建立起境外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咨询机构、评估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推进境外投资项目库、资金库、信息库的建设,实现政府、中介结构与企业的有效链接与信息共享。
为做好境外投资备案制改革的配套服务工作,加速构筑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牵头完成了境外投资服务平台的建设。该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境外投资服务,成立专门机构为自贸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提供从境外企业设立到歇业为止的全流程服务”。据介绍,原本企业需要购买这些服务,现在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整合相关服务商,根据投资企业的需求予以双向配对,服务是免费的。此外,该平台还吸引一些海外协会和驻外机构,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环境、项目等方面的信息。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实力增强,中国企业投资迅速发展。商务部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境外投资额为27亿美元,2005年达到123亿美元,2010年跃居590亿美元,连续上了几个台阶。2012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额达到87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17.6%,占当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的6.3%,列在美国、日本之后,居全球第三。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明确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包括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以及支持自贸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
随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了相关的配套法规,包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等。自贸区的两套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办法分别对境外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开办企业作出规定,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同时作为权限内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开办企业的备案机关。
2013年12月2日,为加大对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以及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在创新自贸区特有账户监管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及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等诸多方面,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上海自贸区作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率先突破了部分现行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将自贸区内企业境外投资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推动相关跨境融资活动的发展,提高了境外投融资便利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