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引导“中国制造”转型
供应链管理引导“中国制造”转型 ——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昨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思科公司及斯坦福商学院创立的供应链领袖项目正式启动,将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大批供应链管理领袖人才。当天,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就供应链管理对上海乃至全国的作用等话题发表了看法。
记者:基于您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观察与思考,目前中国的物流行业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如何?
陆雄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近年来中国物流行业和供应链管理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供应链管理思想进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短,中国企业在供应链实践方面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反映在软件方面。同时,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潜力和可开发的资源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传统的物流是分散的、个体的、孤立的,在分散管理中,物流系统没有统一计划,缺乏统一协调,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少,各部分独立运转,物流管理组织分散,层次大多夹杂在企业的其他部门中。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务在物流服务总量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开展业务活动,也随之带来了很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国际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方法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因此,我们仍然要大力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知识体系,必须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企业特点和中国实际情况的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和物流中心。但供应链管理思想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企业在供应链实践方面的经验就更少。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您认为供应链管理发展与欧美的差距主要在哪里?
陆雄文:和欧美国家相比,供应链管理发展在中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首先,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严重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物流标准化进程缓慢,不仅造成企业供应链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也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次,尚未形成大型的物流领军企业。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多、小、弱、散”的状况,加入WTO后,国际、国内运输市场上各种运输方式展开了严酷竞争,但我国尚未形成国际水准的物流示范公司。第三,由于中国经济的独特性,中国企业实践并不完全与欧美企业的实践相同。欧美企业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企业。符合中国企业发展的规律,适应于中国企业特点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尚未系统化,远远不能满足今日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缺少具有供应链管理专业系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
记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贯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艰难的转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全社会的行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现代物流业及供应链管理的完善将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您认为中国应为此做好怎样的准备?
陆雄文:供应链管理将引导“中国制造”转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遵从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用合理的方式引导经济,但不要干预微观政策,要将市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层面,则要在重视市场商机的同时,必须加大力量推进业务流程重组,大力提升供应链的弹性和效率机制。与此同时,培养有国际眼光的供应链管理的精英人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另外,在管理学院层面的考量上,要充分发挥学院在管理学教育以及供应链管理研究上的专长,结合思科公司实务经验,同时引入斯坦福商学院的全球供应链教学体系,共同为从事供应链管理的精英们搭建全面系统学习供应链管理知识、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平台。
记者:供应链管理在当今中国仍然是崭新的课题,无论是企业、社会还是政府都有很多功课需要去做。在您看来,为了促进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领域在未来实现长远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将在哪些方面发挥积极影响?或者说,政府为引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应该做好哪些服务?
陆雄文:政府第一步要尽量做到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涉,释放市场活力,用法律的方式去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第二,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物流项目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物流信息共享。第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大力扶持优秀供应链企业,并为它们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第四是要以人才为本,大力推动高端人才培养并给予大学支持与资助。
记者:最近,国务院通过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上海将建成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和先进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同时,上海正在加紧建设人才高地。请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携手思科、斯坦福商学院开创的供应链领袖项目将为此作出怎样的贡献?
陆雄文:上海在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复旦将提供智力支持。从这个意义来讲,上海市经委和复旦大学合作成立了物流研究院,该研究院就是由管理学院的物流研究中心升级而成。复旦在供应链领域有非常大的队伍,十六七名教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一半以上是从国外留学归来。以前我们着重应用研究,现在应该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我们将借这个项目更快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帮助中国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
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现代物流业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物流业的发展将如何帮助众多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间的进一步合作和区域间的进一步融合?
陆雄文: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1996年开始外资进入快速发展,发展理念也比较先进。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物流一体化始终在区域经济合作和行业一体化的进程中担当着助推器和开路先锋的重任。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江苏浙江的大物流圈体系。无论从口岸、黄金水道还是GDP总量来看,都具有很大优势。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多家在长三角投资,全球十大物流企业和50大船运公司已全部入驻上海,这些都给长三角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两个中心”建设要求之下,努力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迫切需要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实现。随着长三角地区大物流圈体系的逐步形成,这一地区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将变得更加快速、迅捷,企业间的合作将会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企业的物流成本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企业面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一切都将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记者:该项目的名称为“供应链领袖项目”,请问“领袖”二字有何意义?项目的招生定位是怎样的?通过短短5天的集中教学,是否能使学员真正获得切实的能力提升、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
陆雄文:“领袖”含义有3个层次,首先是学员之领袖定位:从业至少8年以上的大型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相关领域的高官;其次是师资之领袖地位:斯坦福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以及思科专家顾问联袂打造领袖师资队伍。第三是知识之领袖地位:项目致力于为高端人才提供供应链最前沿知识和最佳商业实践。不只培养学员技能。更多是为了培养他们在供应链领域的战略视野与领导力。
我们的供应链领袖项目也将注重提升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实施供应链重组与改造,以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作为中国首个由名校名企三方携手开设的供应链培训项目,该项目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陆雄文:首先,项目具有全球顶尖的师资队伍。我们整合复旦大学和斯坦福商学院供应链管理的优秀师资以及思科公司的资深供应链管理专家共同打造这一高端项目。第二,最国际的,同样也是最本土的。供应链项目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以最低成本投入收获全球最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知识。第三,三力合一的供应链项目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企业界与学界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记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此次与斯坦福商学院合作培养供应链高端人才,请问这个项目在授课费用、课程设置、案例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都有怎样的安排?
陆雄文:这个项目是由思科公司大力资助的。作为高端项目,也具备全球高端定价资格。项目在初始两年,学员的学费都由思科公司资助,我们在学员的申请批准上非常严格,不采取公开招生的形式,而采用审慎邀请﹑严格筛选。我们将用3年的时间让项目自己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思科公司﹑斯坦福商学院的合作将从高端培训开始,并逐步扩展到和斯坦福商学院的研究合作和同思科公司的工业咨询合作。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第一,项目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注重提供行业领先企业的供应链领导力。第二,项目采取高效的模块授课形势。针对供应链实践管理中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管理的最佳实践、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角度的新产品开发、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各个击破、步步为营,达到全面覆盖、系统提高的效果。第三,我们将建立起广阔的校友资源网络,项目集中各大企业供应链管理翘楚级人才,搭建校友间思想碰撞、资源共享的知识平台。
记者:当前各学院推出的教育培训项目林林总总,项目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竞争的关键在于师资。融合了复旦管理学院与斯坦福商学院优秀师资的供应链领袖项目,如何在一个高端的平台上真正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并达到“双赢”?
陆雄文:这个项目不但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供应链领域顶尖教授联袂打造,而且将依托复旦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深厚资源,为供应链高端管理人才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务。鉴于供应链领袖项目学员系统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的特点,项目配备的老师也均是将学术研究和商业实践融汇于胸的双栖名家。特别要指出的是,该项目的学术主任、斯坦福全球供应链管理论坛主席李效良教授是国际顶尖的供应链管理学者、需求供应链的首创者、供应链管理大师。复旦大学该项目共同学术主任,从海外回来的李宏余教授,不但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控制、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和应用等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带领的管理科学系项目团队为宝钢设计的制造控制系统等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