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币区域化推动亚洲经济循环的构建
2009-06-02 16:19558
前不久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表明,虽然 推出亚洲统一货币“亚元”是一条慢慢长路,但亚洲区域内货币合作进程却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加速。人民币区域化这一话题由来已久。随着中国边境贸易的日益深化 与成熟,人民币被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商家所接受,开始充当边境贸易计价、结算工具,表现出承担区域货币职能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 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更加速了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仅面临保增长的短期任务,还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中长期挑战,无论是解决短期还是中长期问题,都有赖于区域内经济合作。人民币区域化在构建亚洲区域内经济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去杠杆化”和“去全球化”使亚洲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去杠杆化”。在这一进程中,美国的储蓄率在上 升,消费率在下降,这使得高度依赖于美欧市场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大幅下滑,进而对其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要特征的“ 去全球化”正在愈演愈烈,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自2008年秋季以来,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采取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这使亚洲经济增 长问题“雪上加霜”,多数国家经济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衰退一两年后,是贸易保护主义爆发的高峰期。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萌芽阶段,今后一两年将继续演变发展,但其进展和程度尚无法估计,不能确定,这将使亚洲新兴经济体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第二,加强合作,构建区域内经济循环是危机下亚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呈现出高度的对称性和互补性。这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以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亚洲经济和西方经济存在着惊人的互补性:前者以实体经济为主,高储蓄率;后者是以虚拟经济为主,负储 蓄率。两者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形成了完整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然而,危机使这一循环中的“西方链条”中断,整个循环无法闭合,并且在短期内“修复”无望。 在这一背景下,一个逻辑的结论就是使这个循环在亚洲范围内进行,构建高储蓄率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区域内经济循环。这是实现亚洲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选择。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亚洲形成区域内经济循环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一是亚洲具有良好的“危机驱动合作”传统。无论是1998年的金融危机, 2002年的 SARS危机,还是2003年的禽流感,每一次的“危难”,最后都转化为亚洲发展的“机遇”。就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言,亚洲合作的最好的例证就是13 国财长根据“清迈协议”所作出的决定,将区域内外汇储备从原计划的56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二是亚洲区域内合作的基础不断稳固。与1998年亚 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相比,现有亚洲区域合作的思想基础、财力基础、体制基础都要好得多,因势利导,用好这些基础,将有力地推进亚洲区域合作。三是亚洲区域经 济合作的潜力较大。总体来看,亚洲经济差异性很大,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形成区域内分工模式。以区域内贸易发展程度为例,2007年亚太地区的区域内出口 贸易占本地区出口贸易的比重为49.7%,略低于北美地区(51.3%),比欧洲地区(73.5%)低约2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亚洲区域内经济合作存在很 大空间。
第三,危机下的世界货币体系改革为注入“亚洲元素”提供契机。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经济 一体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或形成区域主导货币。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两次召开的20国集团高峰会议呼吁改革世界货币体 系,但如何改,却未深入讨论,更未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在实质上是各国力量的角逐。例如,法国萨科齐总统主张“推倒重来”,英国布朗主 张“彻底变革”,美国为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主张“渐进式”改革。多方利益的博弈必将达到更大的均衡,其结果是,20国集团金融高峰会议吸收了中国、印度等 重要发展中国家参与,这表明世界经济秩序新格局的初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国际货币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应打破美元主导,建立起多种主要货币共同主导 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为亚洲货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大机遇。
从目前热议的焦点看,构建亚洲区域货币的主要选 择有两种,即亚元和人民币。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立统一货币区,发行“亚元”是区域金融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亚洲金融合作的最终目标。从现实情况看,当今世 界金融链条中只有美元和欧元两个角,尚未形成稳固的“三角”,亚洲应抓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绝好机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努力培育“亚元”成为第三个 角。但是,亚洲不同于欧洲,不仅经济结构的差异太大,还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迥异的政治体制、交织冲突的宗教文化、不平衡的发展进程等,使亚洲形成区域货币 面临诸多挑战,推出亚元的难度很大。为此,寻求构建区域货币的过渡办法是当前实现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更为现实的重要选择。
第四,以人 民币区域化助推亚洲区域内经济循环构建。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寻求亚洲区域货币过渡形式中,应当十分重视 人民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大幅度提高。尽管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面临比较严重的冲击,但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的趋势没 有改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以人民币支付 的出境游、以人民币为投资工具的对外投资都在迅速扩大,由此导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急剧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加深的趋势 下,中国参与亚洲经济秩序重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由此也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以中国为例,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进一步吸纳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 口,并通过参与亚洲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输出,将为亚洲经济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当前,在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前 提下,可以通过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 点,这标志着人民币结算由此前仅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向区域化、国际化的最终实现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 机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助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进而将扩大人民币在国 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和地位。同时,在美元大量发行、贬值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把人民币作为贸易支付可以节省汇兑成本,有利于企业灵活应对汇率变动。
此外,应在中国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区域货币合作。同时,借助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开展人民币的离岸业 务,使其成为人民币通向周边国家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人民币通过香港这一离岸中心的金融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周边国家流通,更快地成为区域化货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仅面临保增长的短期任务,还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中长期挑战,无论是解决短期还是中长期问题,都有赖于区域内经济合作。人民币区域化在构建亚洲区域内经济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去杠杆化”和“去全球化”使亚洲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去杠杆化”。在这一进程中,美国的储蓄率在上 升,消费率在下降,这使得高度依赖于美欧市场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大幅下滑,进而对其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要特征的“ 去全球化”正在愈演愈烈,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自2008年秋季以来,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采取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这使亚洲经济增 长问题“雪上加霜”,多数国家经济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衰退一两年后,是贸易保护主义爆发的高峰期。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萌芽阶段,今后一两年将继续演变发展,但其进展和程度尚无法估计,不能确定,这将使亚洲新兴经济体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第二,加强合作,构建区域内经济循环是危机下亚洲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呈现出高度的对称性和互补性。这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以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可以看到,亚洲经济和西方经济存在着惊人的互补性:前者以实体经济为主,高储蓄率;后者是以虚拟经济为主,负储 蓄率。两者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形成了完整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然而,危机使这一循环中的“西方链条”中断,整个循环无法闭合,并且在短期内“修复”无望。 在这一背景下,一个逻辑的结论就是使这个循环在亚洲范围内进行,构建高储蓄率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区域内经济循环。这是实现亚洲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选择。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亚洲形成区域内经济循环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一是亚洲具有良好的“危机驱动合作”传统。无论是1998年的金融危机, 2002年的 SARS危机,还是2003年的禽流感,每一次的“危难”,最后都转化为亚洲发展的“机遇”。就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言,亚洲合作的最好的例证就是13 国财长根据“清迈协议”所作出的决定,将区域内外汇储备从原计划的56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二是亚洲区域内合作的基础不断稳固。与1998年亚 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相比,现有亚洲区域合作的思想基础、财力基础、体制基础都要好得多,因势利导,用好这些基础,将有力地推进亚洲区域合作。三是亚洲区域经 济合作的潜力较大。总体来看,亚洲经济差异性很大,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形成区域内分工模式。以区域内贸易发展程度为例,2007年亚太地区的区域内出口 贸易占本地区出口贸易的比重为49.7%,略低于北美地区(51.3%),比欧洲地区(73.5%)低约2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亚洲区域内经济合作存在很 大空间。
第三,危机下的世界货币体系改革为注入“亚洲元素”提供契机。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经济 一体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或形成区域主导货币。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两次召开的20国集团高峰会议呼吁改革世界货币体 系,但如何改,却未深入讨论,更未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在实质上是各国力量的角逐。例如,法国萨科齐总统主张“推倒重来”,英国布朗主 张“彻底变革”,美国为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主张“渐进式”改革。多方利益的博弈必将达到更大的均衡,其结果是,20国集团金融高峰会议吸收了中国、印度等 重要发展中国家参与,这表明世界经济秩序新格局的初步显现。在此基础上,国际货币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应打破美元主导,建立起多种主要货币共同主导 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为亚洲货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大机遇。
从目前热议的焦点看,构建亚洲区域货币的主要选 择有两种,即亚元和人民币。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立统一货币区,发行“亚元”是区域金融合作的最高层次,也是亚洲金融合作的最终目标。从现实情况看,当今世 界金融链条中只有美元和欧元两个角,尚未形成稳固的“三角”,亚洲应抓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绝好机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努力培育“亚元”成为第三个 角。但是,亚洲不同于欧洲,不仅经济结构的差异太大,还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迥异的政治体制、交织冲突的宗教文化、不平衡的发展进程等,使亚洲形成区域货币 面临诸多挑战,推出亚元的难度很大。为此,寻求构建区域货币的过渡办法是当前实现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更为现实的重要选择。
第四,以人 民币区域化助推亚洲区域内经济循环构建。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寻求亚洲区域货币过渡形式中,应当十分重视 人民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大幅度提高。尽管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面临比较严重的冲击,但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的趋势没 有改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以人民币支付 的出境游、以人民币为投资工具的对外投资都在迅速扩大,由此导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急剧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加深的趋势 下,中国参与亚洲经济秩序重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由此也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以中国为例,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进一步吸纳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 口,并通过参与亚洲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输出,将为亚洲经济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当前,在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前 提下,可以通过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 点,这标志着人民币结算由此前仅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向区域化、国际化的最终实现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 机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助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进而将扩大人民币在国 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和地位。同时,在美元大量发行、贬值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把人民币作为贸易支付可以节省汇兑成本,有利于企业灵活应对汇率变动。
此外,应在中国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区域货币合作。同时,借助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开展人民币的离岸业 务,使其成为人民币通向周边国家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人民币通过香港这一离岸中心的金融平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在周边国家流通,更快地成为区域化货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