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进入收获期 “多头借贷”隐忧悄然陡增
经过几年的探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迎来快速发展期,今年上半年,绝大多数公司实现了盈利的同时,风险事件也持续暴露
经过几年的探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迎来快速发展期,今年上半年,绝大多数公司实现了盈利的同时,风险事件也持续暴露
《投资者报》记者 闫军
488
2017-9-25
投资者报
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近两三年迅猛发展。《投资者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上市银行参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普遍迎来了业绩爆发期。
所谓消费金融,是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指机构或企业为个人提供的,以消费为主要需求的小额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自2010年银监会批准成立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以来,截至目前持牌企业已有23家,其中20家为银行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在20家银行系企业中,有7家企业由于是上市银行参股,因而有数据可查。《投资者报》记者对这7家银行系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中期业绩统计发现,除了杭银消费金融,其余6家均实现盈利,中银消费金融以6.4亿元的净利润居首。
杭银消费金融亏损
“时势造英雄”。在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最早获批试点的背靠中国银行的中银消费金融拿下了净利润的冠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银金融营业收入达20亿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超过6亿元,同比增加近2倍,首次超过此前的行业龙头捷信金融,成为行业领头羊。
紧随其后的是招联消费金融,上半年营业收入22.97亿元,同比增长2602%,净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982%。此外,净利润破亿的还有重启银行参股的马上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达12.66亿元,为去年同期营收的19.71倍;实现净利润1.34亿元。
同时,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进入收获期。其中,南京银行参股的苏宁消费金融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36%,净利润4287万元。去年同期其净利润亏损1.47亿元。
苏宁消费金融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扭亏为盈是得益于消费金融O2O模式的布局成熟,已在“场景、获客、风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公司将核心信贷产品“任性付”深度切入苏宁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中,客户只需在手机端打开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即可完成身份核实,填写完资料后最快几秒钟就可以获得审批结果,真正实现信贷全流程数据化、自动化,自动审批率高达99%。
此外,根据兴业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兴业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30亿元,净利润0.91亿元,同比上升65%;湖北银行控股的湖北消费金融中期业绩显示,净利润为3778万元,同比增长260%。
值得注意的是,从已披露数据来看,仅杭银消费金融暂时未能盈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74万元,不过从公司营业收入2256万元,同比上升107%的数据看,趋势向好。其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公司有希望于2018年开始扭亏为盈。
技术驱动优势显现
之所以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佳绩频传,究其原因,得益于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苏宁消费金融相关业务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该公司今年着重加强风险控制方面的技术基础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自建了智能化的“任性云控”系统。例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了对客户身份识别的准确率超过99.99%;通过机器学习架构的“反欺诈”模型,公司拥有上千条“反欺诈”规则、500万级的黑名单库和2000万级的灰名单库。
净利润飙升的招联消费金融则在今年上半年着重解决了征信缺失问题。除了与外部合作进行征信渠道拓展外,招联还与联通大数据中心合作推出了“沃信用分”,基于消费者在电信运营商、电商、社交媒体、物流领域等多元化的信息,进行多维度的分类交叉处理,从而实现对用户的精准画像。
杭银消费金融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努力提高O2O数据导流模式成效,以数据驱动实施综合消费贷的精准营销,持续稳健推进数字微贷业务发展。
风险爆发将致行业洗牌
需要投资者注意的是,伴随着规模的增加,消费金融行业风险也开始暴露。今年3月,马上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业的相关条款,被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罚款39万元;紧接着湖北消费金融因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的业务,被处罚50万元;北银消费金融则因贷款和同业业务等违规行为,被开出900万元的“天价”罚单,两名高管则分别被实施12年银行禁业和取消10年高管任职资格。
招联金融总经理章杨清在“2017科技金融发展论坛”上曾直言当前行业弊端:行业激烈竞争导致共债风险凸显,客户不良率和流失率提升,自有渠道和通过合作方获客的成本在不断提升,资金成本也大幅上扬,而产品价格在竞争中下降,使收益空间收窄,再加上产品形态单一,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缺乏覆盖客户不同阶段的综合服务能力,导致客户黏性难以提高。
有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不良率约为4%,远高于银行的不良水平。在少数主动披露了不良情况的公司中,招联消费金融最低,为1.15%;苏宁消费金融为2.1%;兴业消费金融则为2.11%,接近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平均水平。
招联消费金融的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消费金融领域“多头借贷”的现象正呈快速上升趋势,部分用户缺乏传统征信体系所要求的关键信息,未纳入人行征信体系的占比很大,由此而来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导致现金贷不良高企。
此外,行业重新洗牌将成大概率事件乃是业界共识。苏宁消费金融认为,随着国家加大对各种非持牌机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整治,野蛮生长的土壤将不复存在,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将难以存续,行业性的重组、并购等将成大概率事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群体内也会因各自资源禀赋和基础能力的差异,迅速拉开差距,呈现梯队结构。